跳过正文
  1. 摄影学习笔记/

蚂蚁风光摄影学习笔记

78 分钟·
摄影 笔记 风光 蚂蚁摄影
目录

1 风光摄影的器材选择
#

1.1 风光摄影概述
#

1.2 风光摄影题材
#

1.3 风光摄影的器材选择
#

1.3.1 器材选择的原则
#

所有镜头用到半画幅机上,都需要乘以一个倍率(佳能:焦段*1.6,尼康&索尼:焦段*1.5)

1.3.2 全画幅的优势
#

  1. 大尺寸CMOS感应器,收纳更多光线
  2. 低噪点 高感光 暗环境下表现出色
    • 全画幅图像感应器由于具有较大的尺寸,能够收纳更多的光线, 更容易抑制噪点的产生
    • 在像素数相同时,全画幅图像感应器的单个像素面积更大,使得聚光更有效率,保留更多画面信息,减少噪点的产生。
    • 这也是全画幅机型降噪性能出色的原因。
    • 在暗环境下拍摄,可以拓宽表现范围,保留更多画面的细节。
  3. 丰富镜头群激发全画幅表现力

1.3.3 定焦镜头
#

  1. 广角定焦:<40
  2. 标准定焦:40-85
  3. 中远射定焦:60-85
  4. 远射定焦:>85

1.3.4 变焦镜头
#

  1. 鱼眼变焦镜头:<14
  2. 广角变焦镜头:14-40
  3. 标准变焦镜头:40-60
  4. 远射变焦镜头:60-300
  5. 超远射变焦镜头:>300

1.3.5 特殊镜头
#

  1. 微距镜头:原比例,不产生畸变
  2. 移轴镜头:倾角功能、拉伸功能
  3. 增距镜
  4. 柔焦镜头

2 风光摄影的重要配件
#

2.1 滤镜
#

  1. CPL偏振镜

  2. ND减光镜 十档减光镜ND1000(3.0),六档减光镜ND64(1.8)和三档减光镜ND8(0.9)

    图中的意思是:在相同曝光的情况下,使用对应档位的ND镜 + 曝光时间,可以得到和左侧快门速度相同的曝光效果

  3. GND中灰渐变镜

2.2 三脚架
#

2.3 云台
#

3 现代风光摄影拍摄简介
#

3.1 曝光标准
#

3.1.1 向左曝光
#

  1. 我们俗称的宁欠勿曝,目的是为了保留高光位置的细节,避免高光溢出
  2. 后期提亮暗部,暗部画质变差

3.1.2 向右曝光
#

保证高光细节的前提下,尽可能让暗部亮起来

3.2 [牢记]风光好照片的四个方面
#

3.2.1 有主体
#

  1. 主体:主导画面

  2. 反例:没有主体

  3. 一张照片里可以有: 一个主体或一组主体

  4. 正例

3.2.2 有主题思想
#

  1. 有主体,也需要有主题思想:利用照片传达出自己的思想

  2. 反例

  3. 正例

3.2.3 与众不同
#

  1. 反例

  2. 正例

3.2.4 有明暗、色彩、线条冲突
#

  1. 正例

  2. 照片的内容多不是问题,照片的内容乱是问题

3.3 好照片的标准
#

3.3.1 焦点清晰
#

3.3.2 曝光 准确
#

  1. 准确不一定正确
  2. 有的照片需要欠曝

3.3.3 层次丰富
#

  1. 宽容度和动态范围:光强从暗到亮的范围
  2. 如何判断照片的明暗层次
    • 可以通过直方图

3.3.4 细节质感强烈
#

通过拍摄角度实现

3.3.5 明暗、 冷暖对比适度
#

3.3.6 耐看、不糖水
#

风光的糖水片:第一眼感觉不错,但是无法给人留下印象,不耐看

3.3.7 后期适度
#

3.4 正确的拍摄姿势
#

3.4.1 错误
#

3.4.2 正确
#

  1. 手持

    肘部夹紧身体

  2. 蹲姿

  3. 站姿

4 风光摄影前期基础知识
#

4.1 曝光基础知识
#

4.1.1 光圈
#

  1. [牢记]整档档位:F1.0、F1.4、F2.0、F2.8、F4.0、F5.6、F8、F11、F16、F22、F32、F44、F64
  2. 光圈与景深
    •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3. 镜头最大光圈可能出现跑焦
  4. 使用较小光圈容易出现衍射现象(F22或者更小)
  5. 最佳光圈:镜头的最大光圈的基础上缩小2-3档光圈值就是该镜头的最佳光圈(镜头成像素质最好的光圈)

4.1.2 快门
#

  1. 定义 是相机用来控制感光材料有效曝光时间的机构
  2. [牢记]整档档位:1s、1/2s、1/4s、1/8s、1/15s、1/30s、1/60s、1/125s、1/250s …. 1/32000s
  3. 原理分类 机械快门、电子快门
  4. 结构分类 镜前快门、镜间快门、帘幕快门
  5. 特殊快门
    • B门:需要一直按着快门
    • T门:按一次开始拍摄,再按一次结束拍摄
    • 间隔拍摄
  6. 安全快门
    • 当前使用的焦距的倒数基础上, 加快1-2档 快门速度
    • 例如:50mm的小痰盂,安全快门为1/125s

4.1.3 感光度
#

  1. 定义 衡量底片对于光的灵敏程度
  2. [牢记]整档档位:50、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
  3. 原理 把多个像素点当成1个像素点来进行感光的方式
  4. 噪点
    • 定义:信号进行电子放大增幅,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杂质信号就是噪点
    • 原理上分类:
      • 光子噪点:只与感光元件接收的光线有关,是照片上最主要的噪点来源
      • 读写噪点:根据不同相机自身感光元件的性能产生
    • 样式上分类:
      • 明度噪点:形成颗粒状噪点,不具有颜色,会影响图像清晰度
      • 彩色噪点:不同颜色的色斑,画面中暗部比较明显
  5. 如何降噪的两种方式
    • 机内降噪
      • 根据你拍的拍摄场景可以选择长曝降噪和高感降噪
      • 只能作用于JPG格式
      • 降噪速度快。
      • 但影响相机的连续拍摄,比如拍星轨、极光等等。给相机增加额外的能耗,时间久容易让相机发热。
    • 后期软件降噪
      • 降噪效果比机内降噪效果好,可以局部调整,建议前期拍摄Raw格式
      • 推荐后期软件:Capture one、PS Nik Collection-Dfine2
  6. 根据相机类型感光度的上限
    • 全画幅:最好控制在3200以下
    • 半画幅:最好控制在800以下

4.1.4 曝光补偿
#

  1. 定义 曝光补偿就是有意识地变更相机自动演算出的“合适”曝光参数,让照片更明亮或者更昏暗的拍摄手法
  2. 曝光补偿适用档位 P、TV(S)、AV
  3. 遵循规则 白加黑减

4.1.5 包围曝光
#

4.1.6 白平衡
#

  1. 定义 通过控制色温,在不同的光源下,都能让白色的物体呈现出白色
  2. 色温单位 开尔文(K)
  3. 常见白平衡
    • 钨丝灯(3200k)
    • 白色荧光灯(4000k)
    • 日光 (5200k)
    • 阴天(6000k)
    • 阴影(7000k)
    • 手动k值
    • 自定义白平衡
  4. 实际运用
    • 相机设置和机外色温一致,色彩还原正常
    • 相机设置低于机外色温,照片偏冷色
    • 相机设置高于机外色温,照片偏暖色
  5. 常用场景的白平衡设置
    • 日出日落白平衡设置
      • 日出时分色温大概在3000k左右,风光一般拍日出都是以冷调为主,所以相机内设置色温一般低于 3000k
      • 日落时分色温大概在4000k左右,相比日出颜色会浓烈很多,所以相机内设置色温一般高于4000k
    • 蓝调时刻白平衡设置 拍蓝调时刻,白平衡建议设置在5000k左右,能够看到夜景色彩更加绚丽的效果
  6. 白平衡偏移
    • 可以控制画面颜色偏移程度
    • 渲染画面氛围

4.2 风格常用档位
#

M档、AV档

4.3 相机储存格式
#

佳能:全像素双核RAW只能用佳能官方DPP软件打开(人像常用)

4.4 使用三脚架注意事项
#

  1. 开启反光板预升(只有单反才有)
  2. 关闭镜头防抖功能

4.5 测光模式
#

4.5.1 点测光
#

  1. 测光区域最小的测光模式
  2. 适合逆光风光,光比大、光线复杂的场景下

4.5.2 评价测光/矩阵测光
#

  1. 以对焦点为中心,平衡整体画面
  2. 适合光线均匀的大场景,比如草原、山景、水景

4.5.3 局部测光
#

  1. 比点测光区域大一些
  2. 佳能独有的测光模式
  3. 逆光下的动植物,人体的某个部位

4.5.4 中央重点测光
#

  1. 均衡中间的区域,均衡周围的光线以及整体的光线情况
  2. 适合拍建筑、背景较亮的主体

4.6 对焦模式
#

4.6.1 自动对焦
#

  1. 单次自动对焦 适合拍摄静止物体
  2. 人工智能自动对焦 适合拍摄运动物体
  3. 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
    • 适合拍摄运动状态不确定的物体
    • 例如动物(猫猫狗狗、鸟类)

4.6.2 手动对焦
#

4.7 对焦区域
#

4.7.1 单点对焦
#

  1. 对焦范围窄
  2. 适合静态场景,或者能够判断主体位置的

4.7.2 区域对焦
#

  1. 范围更广
  2. 适合高速运动的物体,利于抓拍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
  3. 比如野生动物,飞鸟,运动员等等

4.8 直方图和高光溢出警告
#

4.8.1 直方图
#

作用:查看照片各种亮度分布

4.8.2 高光溢出后期处理办法
#

  1. ACR参数调整,拉高光和白色 ACR:Adobe Camera Raw
  2. 利用仿制图章,仿制云层天空
  3. 没有滤镜的情况下,可以多张合成

4.8.3 JPG格式和RAW格式
#

直方图里判断的高光溢出,只是在JPG格式里的照片高光没有细节,如果使用RAW格式,高光的细节可能会有所保留

5 风光摄影的光线应用
#

5.1 光线的作用
#

5.1.1 产生明暗层次
#

5.1.2 凸显形态
#

5.1.3 营造氛围
#

5.2 光线的三个基本特征
#

5.2.1 明度
#

5.2.2 方向
#

5.2.3 色彩
#

5.3 光线的类别
#

主要根据光源是否能被人为干预来判断

5.3.1 自然光
#

5.3.2 人工光
#

5.4 光位的介绍
#

5.4.1 水平位置上
#

  1. 顺光
    • 定义 又叫正面光,指光线照射方向和拍摄方向一致的光位
    • 优点
    • 缺点 主体没有明显的明暗变化,缺少层次
    • 使用技巧 利用前景增加画面的层次感、虚实结合、色彩冲突
  2. 侧光
    • 前侧光
      • 定义 拍摄机位和光线方向夹角在45度左右,左右两侧皆可
      • 优点 比较好的塑形效果 拍摄出的画面有丰富的影调
      • 缺点 明暗比例难以把控
      • 使用技巧 需要很好的均衡亮部与暗部的比例
      • 常见拍摄题材
        • 室内情况下,只有一个补光灯和一个相机,可以使用前测光
        • 人像摄影中比较常用
  3. 正侧光
    • 定义(质感照明) 拍摄机位和光线方向夹角在90度左右,左右两侧皆可

    • 优点 使画面有很强的质感,明暗分明,可以很好的提升画面的层次

    • 缺点

  4. 逆光
    • 正逆光
      • 定义(轮廓照明) 拍摄机位和光线方向相反
      • 优点
        • 有很强的塑形感
        • 非常适合勾勒轮廓
        • 营造气氛、氛围
      • 缺点 曝光不均,需要特殊的测光选择,是拍剪影还是拍轮廓
      • 拍摄技巧
        • 使用遮光罩
        • 如果阳光太强烈反而效果不太好,可以选择在阳光不是很强烈的时候或者在光强比较弱的光源下拍摄
    • 侧逆光
      • 定义 拍摄机位和光线方向夹角在120度左右,左右两侧皆可

      • 优点

      • 缺点

      • 拍摄技巧

        • 拍古建筑时用的比较多,营造神秘感、故事感

5.4.2 垂直方向上
#

  1. 顶光
    • 垂直方向上,光线高度高于被摄主体
    • 正午时期的光
    • 局部光
      • 顶光的一种,只有在局部有光,斑斓的光
      • 高原、山脉地区常见配合多云的天气
    • 耶稣光 丁达尔效应、光束
  2. 平光
    • 垂直方向上,光线方向和拍摄角度平行
    • 一般都是人造光
  3. 底光
    • 垂直方向上,光线照射方向低于拍摄方向
    • 不常用
    • 舞台摄影中用的比较多

5.4.3 九种光位
#

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结合

5.5 24小时的光线变化
#

5.5.1 黎明 & 黄昏
#

  1. 黎明:日出之前
  2. 黄昏:日落之后
  3. 器材准备:三脚架、遮光罩、指南针(用于确定拍摄方向)

5.5.2 日出 & 日落
#

  1. 获取日出/日落时间:手机上的工具
  2. 黄金时刻:光线烘托的氛围通常为暖色调
  3. 星芒效果:光圈F16

5.5.3 上午
#

  1. 时间范围一般在9点 - 11点
  2. 国内:太阳夏天从东北升起,冬天从东南升起

5.5.4 正午
#

  1. 12点 - 14点
  2. 云层拖影效果(满门):快门20s就能实现,但是效果不太好,可以增加快门时间

5.5.5 下午
#

  1. 15点 - 17点

5.5.6 深夜
#

  1. 是指天空完全黑下来的时间段
  2. 拍摄星轨、银河和极光的时间

5.6 风光摄影中常见的光位和光质具体应用
#

5.6.1 顺光拍摄风光照片的应用
#

  1. 优势:追求色彩饱和
  2. 劣势:
    • 削弱质感和立体感
    • 层次感较弱
    • 尽量避免大场景,如果使用大场景,可以添加前景,增加层次感

5.6.2 表现被摄体和环境的空间感
#

  1. 光线是影响照片空间感的主要因素之一

  2. 要想提升照片的空间感,尽量选择侧光或逆光

  3. 侧光

  4. 逆光

5.6.3 根据光比来表现主体
#

  1. 光比:主要常见在需要严格控制明暗反差范围的拍摄,指画面中亮部和暗部的占比

  2. 光比小表现主体全貌:光比小,代表画面的明暗反差小

  3. 光比大表现摄影师想法:光比大,代表画面的明暗反差大

5.6.4 光线对影调的应用
#

  1. 影调指照片中不同的明暗层次关系,根据影调的亮暗、反差进行分类
  2. 低调
    • 图片中黑多白少

    • 侧光、逆光、硬光 的照片一般是低调的

    • 侧光示例

      直方图

    • 逆光示例

    • 硬光示例

  3. 高调
    • 图片中白多黑少
    • 给人一种积极、活跃的效果
    • 软光

5.6.5 根据主体材质分类
#

  1. 拍摄表面粗糙的主体——侧光、硬光
    • 质感强烈、表面凹凸不平的主体
    • 例如礁石、沙漠、古建筑等等
    • 晴天的直射光是硬光
  2. 拍摄表面光滑的主体——软光
    • 例如玻璃、陶瓷、水面等等
    • 阴天的光是软光

5.6.6 拍摄非静止的主体
#

  1. 使用弱光拍摄
  2. 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用减光镜

5.7 不同天气情况下风光实际拍摄的应用
#

5.7.1 晴天
#

  1. 光线是直射光
  2. 影调明快、色彩纯度高
  3. 表现细节和质感
  4. 注意光线质量受时间的影响,所以把握好拍摄时机很重要

5.7.2 阴天
#

  1. 光线是反射光
  2. 易于表现出轻柔、素雅的感觉
  3. 适合拍水面
  4. 水纹细腻,质感丰富
  5. 适合黑白的照片风格
  6. 画面灰阶的层次会更丰富

5.7.3 雨天
#

  1. 光线是反射光
  2. 注意场景的选择
    • 大场景:选择小雨或者雨即将要停的适合
    • 雨丝:
      • 选择大雨或深色的背景(亮背景无法明显突出雨丝)
      • 雨丝与背景之间的距离不要远
  3. 根据雨量和背景选择
  4. 通过间接反映雨景 物体上的水滴、建筑物上的水渍、地面上的积水反光
  5. 布局画面近景进行拍摄

5.7.4 雾天
#

  1. 优点:
    • 最能体现画面的氛围感
    • 由于近景远景的清晰度、色彩不同,可以很好的分出近景和前景
    • 加强空间透视
    • 掩盖影响画面构图的杂乱物体
  2. 最佳拍摄时机:雾气快散的时候
  3. 选择逆光进行拍摄 雾气在逆光的照射下显得晶莹剔透
  4. 选择前后色调深浅不同的景物
  5. 注意画面色彩和线条的构成
  6. 使用滤光镜削弱雾气效果:偏振镜
  7. 控制好曝光,增加曝光补偿
    • 控制好曝光,尽量白而不灰
    • 一般增加1/3到1档的曝光补偿

5.7.5 雪天
#

  1. 落雪拍摄需要额外注意
    • 最好不要在落雪的时候拍摄,因为此时天空灰暗、画面色彩不鲜艳
    • 一般在雪快停或停了的时候拍摄
    • 在落雪的时候,可以借鉴拍摄雨丝的技巧:选择深色的背景
  2. 取景的时候得选择色调深浅相间的景物 一般选择深色的景物穿插在画面中
  3. 拍摄雪景最好使用侧光和逆光
  4. 注意曝光的控制,白加黑減 增加曝光补偿,一般2/3档起步
  5. 注意画面构图布局,测光有侧重点
  6. 使用偏振镜减弱反光和反差

6 风光摄影的画面布局
#

6.1 认识风光摄影中的画面布局
#

6.1.1 前景
#

  1. 画面中距离镜头最近的构图组成部分
  2. 如何判断画面中的前景? 先找到画面主体,主体前面的就是前景
  3. 没有数量限制:画面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前景,也可以没有前景
  4. 前景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虚无的东西 虚无的东西:炫光
  5. 前景分类
    • 季节式前景
      • 选取具有 季节特征 的景物充当前景
      • 例如花草树木、雪地等等
    • 地方式前景
      • 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物体作为前景
    • 夸张式前景
      • 利用特殊镜头形成夸大变形后的前景效果
      • 例如鱼眼、广角镜头等
  6. 运用形式
    • 虚化前景
    • 实化前景

6.1.2 中景
#

  1. 置于前景和背景之间的画面
  2. 兴趣中心、构图中心
  3. 一般来说中景不会独立在画面中,必须有前景和背景
  4. 可以有多个中景

6.1.3 背景
#

  1. 画面中距离镜头最远的构图组成部分
  2. 作用
    • 突出被摄主体
    • 让画面简洁干净

6.1.4 注意
#

  1. 对于画面中的前景、中景、背景没有死的限制,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可以即是前景也是中景
  2. 前景、中景、背景是相对存在的
  3. 前景和背景可以单独存在,中景必须与前景和背景共同存在
  4. 并不是所有照片都有前景、中景和背景
  5. 画面中前景、中景、背景的物体越多画面层次越多,但是并不是物体越多越好,容易使画面显得乱

6.2 风光摄影中的景别
#

6.2.1 风光景别概览
#

风光中的景别和其他类型摄影题材(人像、视频)不同

6.2.2 特写
#

  1. 取景范围最小
  2. 拍摄主题的局部

6.2.3 近景
#

  1. 把主体拍全
  2. 景别和画幅大小无关

6.2.4 中景
#

在拍全主体的同时还要保留主体所处的环境

6.2.5 全景
#

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更小

6.3 风光摄影中的画幅区别
#

6.3.1 横画幅
#

  1. 相机内可以设置
  2. 常用比例
    • 相机 3:2
    • 手机 4:3
  3. 取景器取景不显示,屏幕取景有显示
  4. RAW格式保留原始比例(相机内设置不起作用)
  5. JPEG格式显示设置比
  6. 适合表现严肃、庄重、稳重的画面

6.3.2 竖画幅
#

  1. 适合纵向空间透视,体现空间感
  2. 相比于横画幅,竖画幅更加灵活

6.3.3 宽幅
#

  1. 一般是16:9
  2. 宽幅视角更广、更有冲击力
  3. 对于宽幅来说,横竖都可以
  4. 全景:可以拍摄多张照片后期合成

6.4 风光摄影中的点、线、面
#

6.4.1
#

  1. 点的表现形式
    • 点时是画面布局最小的单位

    • 单点构图

    • 多点构图

    • 这里的点不是数学上的点,而是相对于画面来说的一个物体

    • 兴趣中心可以是点,点不一定是兴趣中心

    • 风光画面空间中,各方位的联接点

  2. 点在画面中的位置关系
    • 点的疏密

      • 对于单点来说,在构图的时候最好将单点放在画面中心或三分线的交点上

      • 例如

    • 排列顺序

      在抓拍的时候,可以等画面中的点有趋向性或者多个点呈现某种形状(三角形)的时候拍摄

  3. 点在画面中的作用
    • 平衡

      左侧的荷花比右侧的荷花形态上比较好,但是单独拍摄左侧荷花画面会显得空旷、画面不和谐,所以需要右侧的荷花来平衡画面

    • 点题

    • 加强运动趋势

      可以加一些点来强调运动的趋势

6.4.2 线
#

  1. 线条的象征意义
    • 水平线
      • 宁静、镇定、安详等
      • 一般用横画幅来拍摄水平线
    • 垂直线
      • 严正、直接、坚定、抗争等
      • 旗杆、瀑布等
      • 一般用竖画幅来拍摄垂直线
    • 曲线
      • 流畅、和谐、优美等
      • C、S、Z形
    • 斜线
      • 动感、活跃、趋向等
      • 高架桥、车流等
    • 折线
      • 混淆、动乱、多变、逆转等

      • 示例

    • 轮廓线/边线
      • 物体边缘明显的分界线,可将物体和其它物体及背景分割开来
  2. 线条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

6.4.3
#

  1. 面的表现形式
  2. 技巧
    • 画面中的点线组成的面也可以
    • 判断物体的时候要化繁为简
  3. 不同形状的面
    • 三角形
      • 不同的三角形

      • 正三角形

        • 稳定性、画面均衡
      • 侧三角形

        • 活力、动感
        • 积极向上
      • 倒三角形

        • 压迫感、下沉感、带有压迫性的动感
        • 消极、压抑
    • 矩形
      • 长方形:区分横竖气场不同
      • 正方形:表现古建筑的四平八稳
    • 圆形
    • 复杂形状
      • 示例

      • 带有不稳定性

      • 协调画面均衡的技巧

        • 拍摄倒影

6.4.4 图形和画面的相互关系
#

  1. 封闭式
    • 主体在画面中全部显示
    • 符合正常的观看习惯
    • 更偏纪实类的摄影
  2. 开放式
    • 主题在画面中部分显示
    • 打破常规的观看习惯

6.4.5 点、线、面的综合表达
#

  1. 奠定画面基调,引导观者视线,画龙点睛

  2. 示例1

    • 点:画面下部的三只海龟看作三个点,三只海龟组成了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又指向画面主题
    • 面:天空的留白和地面
    • 线:建筑的外轮廓是线
    • 路灯之间成节奏排列
  3. 示例2

    • 线:车流、道路、灯杆(成规律排列)
    • 面:建筑群、天空、路面
    • 点:路灯的星芒效果

7 风光摄影的透视关系
#

7.1 透视关系的基础知识
#

7.1.1 单点透视
#

  1. 通过三维物体的一个面进行观看的透视方式

  2. 示例

  3. 作用:

    • 汇聚视线
    • 符合人眼观看习惯
    • 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7.1.2 两点透视
#

  1. 通过三维物体的两个面进行观看的透视方式 两个面的焦点一般是在画面之外的

  2. 示例

  3. 作用

    • 突出画面主体

7.1.3 三点透视
#

  1. 通过三维物体的三个面进行观看的透视方式

  2. 示例

  3. 视角

    • 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视角(仰视或俯视)
    • 机位需要高于或者低于被摄主体
  4. 大场景拍摄中比较多

7.2 广角镜头(<40mm)的空间透视关系
#

7.2.1 概述
#

  1. 夸大被拍摄物体,加深透视感纵深感,使画面呈现出立体感
  2. 运动相机(vlog)、无人机相机中大多数是用广角或超广角镜头
  3. 广角镜头:小于40mm
  4. 超广角镜头:小于16mm

7.2.2 透视形式
#

  1. 夸大近大远小
  2. 近高远低
  3. 近疏远密
  4. 平行直线消失于一点

7.2.3 适合场景
#

  1. 狭窄空间
  2. 表现大场面
  3. 追求桶形畸变

7.3 中长焦(大于60mm、小于300mm)镜头的空间透视关系
#

7.3.1 概述
#

  1. 中长焦镜头:大于60mm、小于300mm
  2. 画面看起来比较扁平,压缩空间距离

7.3.2 透视形式
#

  1. 压缩透视感
  2. 拉近物距
    • 物距:是指镜头的光学中心到被摄物体的距离

    • 像距:相机传感器平面到镜头光学中心的距离

    • 物距和像距是成反比的关系 拉近镜头(焦段变小),镜头离物体距离变远(物距变大),同时镜头离相机传感器平面距离变近(像距变小)

    • 示例图

  3. 视场角小
    • 长焦:删减画面
    • 广角:增加画面
  4. 拍摄自然:畸变效果比广角小

7.3.3 适合场景
#

  1. 目标主体距离远
  2. 精简画面框取范围
  3. 目标元素清晰

7.4 明暗/反差透视关系(曝光的透视关系)
#

7.4.1 概述
#

  1. 在一个平面内向人有提供明凸暗凹的立体感
  2. 明凸、暗凹

7.4.2 透视关系
#

  1. 近暗远亮

    主体是房屋

  2. 多为色调和影调之间的差异,强调对比

7.5 色彩透视关系(冷暖)
#

7.5.1 概述
#

  1. 通过冷暖色调的运用实现色彩上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2. 阴影部分的冷色调,高光部分的暖色调

7.5.2 透视关系
#

  1. 阴影冷,高光暖

  2. 暗处低饱和,亮处高饱和

7.6 虚实透视关系
#

7.6.1 概述
#

通过改变对焦位置影响画面的空间感

虚化背景或前景

7.6.2 透视形式
#

  1. 近实远虚
  2. 近虚远实
  3. 全景深清晰 合成技巧有助于实现全景深清晰

7.7 线条透视关系
#

7.7.1 概述
#

运用镜头特性和人眼的视觉特性中的线条透视现象和影调透

7.7.2 透视形式
#

  1. 汇聚线:焦点汇聚透视

  2. 延伸线:引导透视,视觉随具延伸

7.7.3 实际应用
#

  1. 充分运用前景

  2. 利用有规则排列的物体

  3. 利用近大远小,靠近主体拍摄

  4. 示例图

8 风光摄影的构图方法
#

8.1 概述
#

  1. 构图方法就是以画面中最基本的组成元素为基础,通过合理的布局,实现达到表达摄影师思想的方式
  2. 构图方法是建立在透视关系的基础上
  3. 构图方法是不断创新的

8.2 反例
#

主体不突出等,还有其他问题

8.3 作用
#

  1. 简化画面
  2. 突出主体
  3. 规范画面
  4. 培养画面美感
  5. 烘托画面氛围
  6. 表现摄影师情绪

8.4 十种构图方法
#

8.4.1 [基础]三分法
#

  1. 定义 三分法是将画面纵横均等分成三部分,并且可以参考分割线安排拍摄物体的位置

  2. 作用

    • 突出主体 三分法是人眼最容易接受的画面构图方式
    • 构图简练
  3. 运用 可以放在三分线上,也可以放在三分线的交点上,比较灵活

8.4.2 [基础]对称构图
#

  1. 定义
    • 以一个点或者一条线为中心,两边的画面均衡对称

    • 只要两边的画面的视觉比例一样也叫对称,不用两边是严格意义上的对称

    • 例如,左边是三角形,右边是正方形,只要两个在画面中所占的视觉比例是一样的,就可以称之为对称构图

  2. 作用
    • 具有对称美感

    • 使画面平衡稳定

    • 示例

  3. 运用
    • 建筑摄影多采用对称构图,拍摄古建筑之类的,增加画面冲击力
    • 水面、倒影、窗户、窗棂、拱门

8.4.3 [基础]引导线构图
#

  1. 定义
    • 用线条来引导视线吸引欣赏者关注画面主体

      画面中的树枝

    • 只要是线条就可以做引导线,不一定是直线或有规律的线条

  2. 作用
    • 引导视线转向主体

    • 引导线的选择要具有线性关系 引导线汇聚或延申到一个主体上(对应线条透视关系)

  3. 运用
    • 在实际拍摄中多观察,哪些引导线是汇聚作用,哪些引导线是延伸作用

8.4.4 [基础]对角线构图
#

  1. 定义
    • 物体本身构成的线条,在画面中沿着对角线的方向展布
    • 对角线的定义没有那么严格,不一定是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或者从右上角到左下角
    • 在对角方向上的都可以称之为对角线构图
  2. 作用
    • 打破人眼的视觉习惯
    • 使图片有动态张力,更加活泼
  3. 运用
    • 比较公正的场景切忌使用对角线构图

8.4.5 [基础]S形构图
#

  1. 定义
    • 用弯曲的线条来构图
    • 一般是呈波浪形的线条,只有一个弯的话是C形构图
  2. 作用
    • 表现起伏变化
    • 使画面柔美
  3. 运用
    • 山脉、河流、水流

8.4.6 [基础]留白构图
#

  1. 定义 空出部分画面,创造一个负空间,让观众注意力集中在主体上

  2. 作用

    • 极简的画面会让人更加舒适,具有唯美感
    • 保留一定的想象空间
  3. 运用

    • 开放式构图
    • 干净的背景留白
    • 虚化背景留白

8.4.7 [基础]框架构图
#

  1. 定义

    • 利用各种物体形成一个边框,框在画面之中
    • 全包围:把被摄物体完全放在框架之中
    • 半包围
      • 框架不完整,主体完整
      • 框架完整,主体不完整
  2. 作用

    • 引导欣赏者的视线到我们拍摄主体上,产生视觉冲击
    • 简化背景
    • 观看更加立体直观
    • 与主体环境相呼应
  3. 运用 常见框架:窗户、门框、孔洞、栏杆等

8.4.8 [基础]三角形构图
#

  1. 定义

    • 拍摄主体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形状
    • 三个点、三条线
    • 只有拍摄主体或者在画面中占比比较大的三角形才能被称为三角形构图
  2. 作用 见:风光摄影中的点、线、面中介绍的不同三角形的作用

  3. 运用

8.4.9 [进阶]藏与露
#

  1. 定义

    • 藏:半遮半掩,带有含蓄的情绪,更注重情绪的表达

    • 露:被摄主体直白的显示,往往是画面中的实焦位置

    • 有些单纯的利用前景或者框架构图无法表现出来含蓄情绪,就不能称之为藏与露构图。

    • 如图所示,左侧的是藏与露构图;右侧的,如果单纯拍一个窗户和窗外绿植,则只是框架构图,但是在窗户的基础上添加了前面的楼梯,就可以称之为藏与露构图

  2. 作用

    • 强调环境
    • 增强纵深感
    • 突出主体
    • 利用人眼看画面的感受来构图 人眼看画面总是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藏与露构图就是利用这种人眼的视觉习惯来构图,突出摄影师想要突出的部分
  3. 运用

    • 寻找前景,将它们虚化
    • 注意和单纯前景使用的区别,前景更注重的画面组成,藏与露注重表现情绪和氛围
    • 一般露出来的都是画面中的实焦位置
    • 进阶的构图方法(藏与露、节奏与韵律),需要在基础构图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8.4.10 [进阶]节奏与韵律
#

  1. 定义
    • 指画面中有规律的变化,大小、位置的错落不同,让视觉产生节奏和韵律感

    • 不仅仅可以表现在位置关系上,也可以表现在光影分布、色调变化和影调过渡上

    • 节奏与韵律一般有数量要求,至少是一比三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至少有四个以上的物体

  2. 作用
    • 让注意力集中在主体上

    • 让画面产生优美、律动感,避免单调无聊 图中有四个屋檐,满足了数量要求

  3. 运用

8.5 构图示例
#

8.5.1 示例一
#

  1. 三分法

    最高的楼放在了三分线上

  2. 对角线构图

    地面和建筑都集中在画面左侧,右侧是天空

  3. 曲线构图——引导线构图

    • 虽然带有弯曲的形状,但是弯曲的不明显,所以归为引导线构图
    • 引导、延申的作用,不是汇聚作用
  4. 留白构图

  5. 节奏与韵律

    灯柱从左向右依次变小

8.5.2 示例二
#

  1. 对称构图

  2. 引导线构图

    地上的线条,汇聚作用

  3. 留白构图

  4. 藏与露 前面的建筑和后面的高楼形成藏与露

  5. 三角形构图 也可以

  6. S形构图[没有]

8.6 画面布局中的各种对比关系
#

增加画面的情绪

8.6.1 动静对比
#

  1. 动静对比属于虚实对比的一种
  2. 动感效果是增强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3. 拍摄技巧
    • 慢门

      画面中的海浪增加画面冲击力

    • 动静对比常见对象

      • 运动的人和动物
      • 穿梭的车流
      • 起伏的水面
      • 风吹动的绿植
      • 等等……

8.6.2 大小对比
#

  1. 同一画面里利用大小两种形象,以小衬大,或者以大衬小,使主体得到突出,使意境得到表达。

    • 左侧画面的人与山坡形成对比,表现出山坡的广大
    • 右侧画面的鸟和铁塔也形成对比,表现出铁塔的宏大
  2. 可以利用广角镜头的透视关系来实现

    右侧画面中比较小的前景,在画面中表现出与远山河面一样大

9 风光摄影的色彩原理
#

9.1 色彩的概念
#

9.2 色彩的分类
#

9.2.1 光源色
#

  1. 定义
    • 指光源的本色,人们看到物体色彩是在某种光源下产生的,经常会受到光源色色彩倾向的影响

    • 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会随着光源色和光原强度的改变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2. 常见的光源色
    • 火光、闪电光、烛光、日光灯等

    • 示例

9.2.2 固有色
#

  1. 定义 指物体所呈现的较为稳定的色彩

9.2.3 环境色
#

  1. 定义
    • 物体色彩与周围物体色彩相互影响的色彩现象

    • 受环境影响,受物体反射影响

9.2.4 [牢记]色彩三原色
#

  1. 原色: 所有颜色中的基础颜色,不能用其它颜色混合而成,却可以混合出很多其它颜色

  2. 分类:

    • 颜料三原色:红、黄、蓝(了解即可)
    • 色光三原色
  3.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4. 色光三补色:青、品红、黄

  5. 混合关系:加色混合

    • 三原色混合得到三种补色

      • 红 + 蓝 = 品红
      • 红 + 绿 = 黄
      • 蓝 + 绿 = 青
      • 红 + 蓝 + 绿 = 白
    • 三补色混合得到三原色

      • 品 + 黄 = 红
      • 黄 + 青 = 绿
      • 青 + 品 = 蓝
      • 品 + 黄 + 青 = 黑
    • 互补色

      • 三原色中的一种色与其他两种色混合得到的补色等量相加后形成白色
        • 红 + 青 = 白

        • 绿 + 品 = 白

        • 蓝 + 黄 = 白

        • 示例

      • 三原色中的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与三原色中的另一种色光互补
        • 红绿蓝对应青品黄

        • 等量红和蓝与绿互补

        • 等量红和绿与蓝互补

        • 等量蓝和绿与红互补

        • 示例

9.3 色彩的作用
#

9.3.1 反例
#

9.3.2 增加立体感
#

9.3.3 营造氛围、交代细节
#

9.3.4 色彩搭配、美化画面
#

9.3.5 提升欣赏者的审美情感
#

9.3.6 表达摄影作品思想内容
#

9.4 色彩的三属性
#

只有彩色才有色相、明度、饱和度 黑白灰是中性色,没有色相和饱和度

9.4.1 色相
#

  1. 定义:不同的颜色

  2. 色相的对比

    • 定义:不同色相之间的对比

    • 色相相近:色调容易和谐统一,具有单纯,柔和,高雅,文静,朴实和融洽的效果

    • 色相具有差异:具有个性,对比效果丰富,注目性强

    • 示例

9.4.2 明度
#

  1. 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明暗程度的感觉,是由光线强弱而决定的视觉体验
  2. 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
  3. 紫色的明度最低,黄色的明度最高
  4. 白色的明度最高,黑色的明度最低
  5. 明度对比
    • 色阶图

      • 一共有11个色阶
      • 其中用来做分界的是:2、5、8号色为主色
    • 通过 明度直方图 来判断对比的基调和强度

      • 有很多种直方图,明度直方图是其中一种
      • 直方图是最科学的方式
      • 主要还是通过肉眼来判断,不用太过于纠结
    • 明度对比的基调:

      • 高调
        • 直方图特点:像素集中在右侧

        • 作用:柔软、轻快、纯洁、淡雅之感

        • 直方图示例

      • 中间调
        • 直方图特点:像素集中在中间

        • 作用:柔和、含蓄、稳重、明晰之感

        • 直方图示例

      • 低调
        • 直方图特点:像素集中在左侧

        • 作用:朴素、浑厚、沉重、低沉之感

        • 直方图示例

      • 当直方图中左右都有像素分布时,需要肉眼去判断那部分像素多
        • 左侧多:低调

        • 右侧多:高调

        • 示例

    • 明度对比的强度:

      • 通过直方图中像素分布的左右跨度来判断,不是高低
      • 短调
        • 直方图特点:3个色阶之内的弱对比 不一定严格要求是三个色阶,大约是三个色阶或三个色阶以内都可以认为是短调

        • 直方图示例

      • 中调
        • 直方图特点:3-5个色阶之间的对比

        • 直方图示例

      • 长调
        • 直方图特点:5个色阶以上的强对比

        • 直方图示例

    • 九种明度对比关系:基调和强度的组合

      • 高长调:基调高调,强度长调

        当直方图中左右都有像素分布时,需要肉眼去判断那部分像素多

      • 高中调:基调高调,强度中调

      • 高短调:基调高调,强度短调

      • 中长调:基调中调,强度长调

      • 中中调:基调中调,强度中调

      • 中短调:基调中调,强度短调

        短调有些牵强,应该更接近中调

      • 低长调:基调低调,强度长调

      • 低中调:基调低调,强度中调

      • 低短调:基调低调,强度短调

    • 明度强对比,画面比较清晰;明度弱对比,画面比较混合;明度中对比,画面比较平和

9.4.3 饱和度
#

  1. 定义:同一色相的纯净度的变化

  2. 特征

    • 红色的饱和度最高,绿色的饱和度最低

    • 黑白深入会影响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

    • 高饱和度在刚看的时候会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但是看久了就会产生视觉疲劳,造成情绪的不稳定性

    • 改变饱和度可以通过增加灰色的方式来实现

    • 目前流行的“高级灰”:低饱和度的颜色

  3. 纯度的分类

    • 灰色:1、2、3号色为低纯度色
    • 中色:4、5、6号色为中纯度色
    • 鲜色:7、8、9号色为高纯度色
    • 1、5、9号色为主,用来分辨灰、中、鲜色
    • 示例图
      • 高纯度(鲜色调):积极活力、跳动

        运用不好就是恐怖、疯狂、低俗

      • 中纯度(中色调):平和

        运用不好就是平庸、无趣、无聊

      • 低纯度(灰色调):自然、简朴、安静

        运用不好就是乏力、悲观

  4. 基调结合饱和度强弱

    • 分成九类

      • 左侧是主色,画面中占比最大的颜色,主色影响“鲜中灰”
      • 右侧是画面占比次于主色的两种颜色,这两种颜色之间的对比影响到“强中弱”
    • 怎么找:PS软件的吸管工具

      • 找到画面占比最大的颜色,PS吸管吸一下,看饱和度,定“鲜中灰”
      • 其他颜色也吸一下,看饱和度,定“强中弱”
      • 黑白灰不参与
    • 人眼也可以判断,但是受到屏幕显示的影响,不太准确

  5. 影响饱和度的因素

    • 照明光线
    • 物体表面对光线的吸收
    • 物体反射性能

10 风光摄影的色彩构成
#

10.1 色相对比
#

颜色的对比是人眼最直观的感受之一,比明暗对比更加直接

10.1.1 概念
#

  1. 以24色环为依据,色相对比的强弱,由色相在色环上的距离远近所决定

  2. 24色环中的所有色相都可以作为基础色,然后与其他色相进行对比

  3. 黑白灰是中性色,不参与色相对比

10.1.2 作用
#

  1. 增加色彩的协调性、秩序性、统一感
  2. 没有不好看的颜色,只有不好看的搭配

10.1.3 色相对比的分类
#

  1. 同类色相对比
    • 指色环中颜色距离15度的对比,同一色系的,弱对比

    • 即色环中相邻的两种颜色对比

    • 同一色相的对比主要在明度和纯度上

    • 特点:效果柔弱、含蓄、朴素

  2. 类似色相对比
    • 指色环中颜色距离30度的对比,差异不是很大,弱对比

    • 示例图

    • 特点:效果柔和、文雅、素净

      左侧图片,主色是绿色,辅色是青色、明黄色 中间图片,主色是橙黄色,辅色是明黄色 右侧图片,主色品色,辅色紫色

    • 怎么判断

      • 先找主色:画面中占比最大的颜色
      • 再找辅色:画面中占比次于主色的颜色,可以有多个
  3. 邻近色相对比
    • 指色环中颜色距离60度的对比,差异较大,但还是弱对比

    • 示例图

    • 特点:效果和谐、丰富、雅致

  4. 中差色相对比
    • 指色环中颜色距离90度的对比,差异较大,中等对比

    • 强度介于弱对比和强对比之间,属于中对比

    • 色相差异比较明显,但不显得生硬、刺激

    • 特点:效果明快、热情、活跃

  5. 对比色相对比
    • 指色环中颜色相距120度对比

      例如三原色(红绿蓝),三补色(青品黄)

    • 示例图

    • 特点:效果醒目、兴奋、强烈

  6. 互补色相对比
    • 指色环中颜色相距180度对比

      • 红色与青色(绿+蓝)
      • 绿色与品红(红+蓝)
      • 蓝色与黄色(红+绿)
      • 180度对比的两个颜色,等量混合会产生白色
    • 在后期调色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颜色的互补关系来调整画面的色彩

      • 想要蓝色多,可以减黄色
      • 想要蓝色少,可以加黄色
    • 互补色

      • 色相对比中效果最强的对比关系
      • 是最不安静,不容易协调的对比
    • 特点:效果响亮、跳跃、刺激

    • 实际使用的时候需要谨慎,过度使用

10.2 色彩重构
#

10.2.1 自然色彩
#

  1. 植物色、土石色、海洋色、动物色、四季色

    • 自然色彩中植物色、动物色两种色彩比较丰富
  2. 植物色:色彩丰富

  3. 土石色:偏暖调,褐色、咖啡色等,比较单一 拍摄的时候主要从形态、材质、轮廓、结构四个方面来进行构图

  4. 海洋色:冷调为主,蓝色、绿色比较多

  5. 动物色:色彩丰富 微距、昆虫,不太常见

  6. 四季色:四季对应的特有颜色

10.2.2 生活色彩
#

  1. 家具环境色、城市环境色、交通工具色

    • 生活色彩中,城市环境色比较丰富
  2. 家具环境色:

    • 没有颜色非常丰富的
    • 基本上用到两三个颜色,颜色比较单一
  3. 城市环境色:

    • 建筑外皮、车灯拉丝
    • 色彩比较丰富,鲜艳
  4. 交通工具色: 一般在画面中是点缀作用

10.2.3 人文色彩
#

  1. 民俗色、绘画色、异域色

    比较神秘,令人向往但是难以解读

  2. 民俗色 沧桑的感觉

  3. 绘画色 照片像画一样,说明自己在脑海里有对绘画的理解

  4. 异域色 需要到特定的场景去拍摄

10.2.4 总结
#

需要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进行重构,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想要哪种效果,可以到对应的三种色彩中去寻找

10.3 色彩性格
#

10.3.1 红色
#

  1. 代表应用:花卉、灯光、血

  2. 心理感受:活跃、幸福、热情、野蛮

  3. 示例图

10.3.2 绿色
#

  1. 代表应用:山脉、草原

  2. 心理感受:自然、和平、理智、幼稚

  3. 示例图

10.3.3 蓝色
#

  1. 代表应用:海洋、天空、冰川

  2. 心理感受:冷静、自信、永恒、开阔

  3. 示例图

10.3.4 黄色
#

  1. 代表应用:日出日落、麦田、秋天的落叶

  2. 心理感受:智慧、希望、温暖、喜悦、收获

  3. 示例图

10.3.5 紫色
#

  1. 代表应用:薰衣草、紫水晶、葡萄

  2. 心理感受:权威、尊敬、优雅、孤独、迷幻

  3. 示例图

10.3.6 白色
#

  1. 代表应用:雪景、云杉、白糖

  2. 心理感受:纯洁、无暇、质朴、安静、清白、光明、正直

  3. 示例图

  4. 注意:纯白场景下曝光处理,曝光补偿:白加黑减

10.3.7 黑色
#

  1. 代表应用:黑夜、矿石、墨水

  2. 心理感受:神秘、寂寞、黑暗、严肃

  3. 示例图

  4. 也是要注意曝光处理,曝光补偿:白加黑减

10.3.8 色彩情感的表达方式
#

  1. 由色相确定基调
    • 不同的色相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 色相是色彩感情的主要控制因素
    • 色相所表达的情感是双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例如红色:热情、活跃、野蛮是积极的一面,暴力、狂躁、血腥是消极的一面
    • 色相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 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审美,不要适应大众的审美
  2. 由明度确定强度
    • 色彩深浅的变化会影响色彩情感表现
    • 红色混入黑色,原有的热情会变成沉稳
    • 红色混入白色,原有的热情会变成孤傲
  3. 由纯度确定态度 纯度越高越积极,纯度越低越消极
  4. 由对比确定程度
    • 对比是多样的,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等等
    • 对比越强,画面的情感越有激情、活跃;对比越弱,画面的情感越平和、安静

10.4 色彩和主题的表达
#

10.4.1 主题
#

艺术作品表现的核心和思想内涵,往往决定了作品质量高低和价值

10.4.2 色彩主题
#

色彩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颜色选择和应用,而是赋予了生命、情感和意义

10.4.3 色彩主题的特征
#

  1. 客观性:来源于摄影师对生活的观察

  2. 主观性:带有摄影师自己的主观情感

  3. 观念性:观念意识形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4. 时代性:表现当下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诉求

    小清新、阿宝色、古风

10.4.4 色彩主题的类型
#

  1. 沉静和兴奋
    • 倾向于人的性格取向和生活态度的色彩表现

      • 左侧:隧道前的苔藓是兴奋,隧道内的黑暗是沉静
      • 右侧:夕阳是兴奋,椰树剪影是沉静
    • 色相、明度、纯度、冷暖有关

      • 色相最为明显
        • 沉静:偏冷的蓝、蓝紫、蓝绿、黑白灰(只有彩色才有色相)
        • 兴奋:红、黄、橙
      • 明度
        • 沉静:低明度
        • 兴奋:高明度
      • 纯度
        • 沉静:低纯度、低饱和
        • 兴奋:高纯度、高饱和
      • 冷暖
        • 沉静:冷色调
        • 兴奋:暖色调
  2. 浪漫与激昂
    • 倾向于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色彩表现

    • 纯度、颜色是否丰富有关

      • 纯度
        • 浪漫:低纯度
        • 激昂:高纯度
      • 颜色是否丰富
        • 浪漫:颜色单一
        • 激昂:颜色丰富
      • 性别取向
        • 浪漫:偏女性的颜色,品红、紫色等
        • 激昂:偏男性的颜色,蓝色、绿色等
  3. 苦涩和甜美
    • 倾向于人的感知和生活体验的色彩表现

    • 明度、纯度、冷暖有关

      • 明度、纯度
        • 苦涩:低明度、低纯度
        • 甜美:高明度、低纯度
      • 冷暖
        • 苦涩:冷色调
        • 甜美:暖色调
  4. 悲伤和快乐
    • 倾向于人的情绪和生活感受的色彩表现

    • 色彩效果、色相、明度、纯度、冷暖、对比强度、生活观点有关

      • 明度
        • 悲伤:低明度
        • 快乐:高明度
      • 纯度
        • 悲伤:低纯度
        • 快乐:高纯度
      • 冷暖
        • 悲伤:冷色调
        • 快乐:暖色调
      • 对比强度
        • 悲伤:弱对比
        • 快乐:强对比

11 完整的风光拍摄流程
#

11.1 前期拍摄
#

11.1.1 拍摄主题确定
#

  1. 拍摄风格 风光大片、人文纪实、生活小品

  2. 拍摄场景 自然风光、城市风光、乡村风光

  3. 运用道具 钢丝棉、手电筒(一般是强光手电,拍光束)、光绘棒、烟饼

  4. 呈现形式 单张(照片之间没有联系)、组图(照片之间有联系、共同点)

  5. 社交软件 微博、朋友圈、小红书、抖音

  6. 图库网站 500px、Lofter、Pexels、Unsplash、Pixabay

11.1.2 准备器材和配件
#

  1. 机身镜头

  2. 无人机

  3. 相机配件

  4. 滤镜系统

  5. 云台支架

11.1.3 规划拍摄地点路线
#

  1. 城市风光

    • 地标
    • 建筑群
    • 街道
    • 公园
  2. 自然风光

    • 地貌景观
      • 山脉
      • 峡谷
      • 海岸
      • 沙漠
      • 沼泽
      • 特殊地貌
    • 水体景观
      • 海洋
      • 湖泊
      • 河流
      • 瀑布
      • 冰川
    • 绿地景观
      • 森林
      • 草原
  3. 乡村风光(自然+人文)

    • 从地域范围而言

      • 田园景观
      • 园林庭院景观
      • 古镇建筑景观
    • 从景观构成而言

      • 聚落景观
      • 人文景观

11.1.4 时间规划
#

11.1.5 确定预算
#

11.2 中期拍摄
#

11.2.1 预先踩点
#

提前观察拍摄景物的整体环境和形势,为后期拍摄的成功率提供保证

11.2.2 预判天气状况
#

11.2.3 实际拍摄
#

11.3 后期整理
#

11.3.1 照片存储
#

在不同的设备上存储,避免数据丢失 电脑+移动硬盘

11.3.2 文件夹命名规则
#

日期+景点+备注

11.3.3 整理编辑软件
#

  1. Adobe Bridge
  2. Adobe Lightroom

12 时间合成
#

12.1 概念
#

在同一场景中,结合前期拍摄和后期操作,把不同时间的画面元素合成到一张照片中

12.2 目的
#

在千变万化的光线状况下,尽可能多的保留影调丰富、细节完善的画面

12.3 适用场景
#

不同时间段,画面内元素会发生变化的场景

12.4 合成元素(保留的元素)
#

一般保留的元素是没有限制的 通常是画面中的亮部,比如夕阳、早霞、车流、灯光等等

  • 第一张晚霞和礁石,礁石可能在晚霞还没有出现的适合拍摄的,保留了暗部细节
  • 第二张中间的建筑,是将所有建筑的最好状态拼合在一起
  • 第三张的天空和地面夜景就属于时间合成,天空是白天的

12.5 适用时间
#

推荐的两种时刻,大部分时间合成的照片素材都在这两种时刻拍的

12.5.1 黄金时刻
#

主要是利用清晨营造暖调的画面氛围

12.5.2 蓝调时刻
#

主要利用夜幕降临,五光十色的灯火效果

12.6 拍摄流程
#

12.6.1 前期准备
#

  1. 器材配件的准备
    • 机身/镜头
    • 无人机
    • 三脚架

12.6.2 中期拍摄
#

  1. 保证画面稳定,建议搭配三脚架

  2. 相机参数不需要一样,可以进行微调,变动不要太大,保证画面过度自然

  3. 照片数量没有限制,根据画面元素决定

  4. 保证整体画面差异不要过大

    • 白平衡
    • 曝光
  5. 使用Raw格式拍摄

  6. 关闭镜头防抖功能

12.7 后期技巧
#

12.7.1 利用混合模式
#

  1. 特点:更简单;但是单一、可控度低
  2. 流程
    • 按照堆栈的方式将照片输入到PS中(选择尝试对齐源图像)

    • 将所有图层的混合模式选择“变亮”

      提取画面的亮部

12.7.2 利用图层蒙版
#

  1. 特点:灵活度更高
  2. 流程
    • 按照堆栈的方式将照片输入到PS中(选择尝试对齐源图像)

    • 每个图层都需要建立反向蒙版,底层的图层不需要建立

      • 底层的图层是保留比例最大的部分
      • 反向蒙版,黑色是不需要的,白色的部分是保留的
      • 正向蒙版,白色是不需要的,黑色的部分是保留的
    • 用画笔工具擦除想要保留的部分

12.7.3 常见问题
#

  1. 画面构图有些许的偏移 全部选中所有图层,编辑-自动对齐图层

12.8 实操演示
#

12.8.1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

  1. 合成效果

  2. 场景图

    深色的衣服是为了挡住反光

  3. 素材1

  4. 素材2

  5. 素材3

12.8.2 卢村观景台
#

  1. 合成效果

  2. 场景图

  3. 素材1

  4. 素材2

  5. 素材3

  6. 素材4

  7. 素材5

  8. 采用蒙版的方式、

12.9 时间切片
#

12.9.1 概念
#

把一个场景的不同时间段的画面元素合成到一张照片中

12.9.2 素材
#

12.9.3 合成效果
#

12.9.4 注意事项
#

  1. 保证每张照片的曝光补偿一致
  2. 保证每张照片的白平衡一致
  3. 时间间隔最好接近,不需要时间间隔完全相同
  4. 可以适当增加拍摄周期,天空颜色渐变更丰富
  5. 照片数量没有限制,一般在10张左右比较协调
  6. 按照照片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7. 根据切片左右变化效果,调整图层上下顺序

12.9.5 工具 —— StarsTail插件
#

13 曝光合成(HDR合成)
#

13.1 概率
#

在用以取景画面内,分别对不同区域进行曝光,得到两种或者更多照片,再经过后期合成,得到一张画面细节丰富的照片

13.2 目的
#

克服相机宽容度的局限

纠正画面中的曝光不足或者曝光过度的问题,高光损失细节,暗部拉亮噪点增多

13.3 适用场景
#

光比较大的场景,比如晨曦、日落时分等

13.4 合成内容
#

画面中亮部和暗部的位置 天空、地景、山脉等等

13.5 中期拍摄
#

13.5.1 相机设置——包围曝光
#

  1. 原理 相机通过自动更改快门速度、光圈值或感光度来实现

  2. 不同相机对于包围曝光的叫法不同

  3. 调整参数

    • 曝光补偿量
      • 曝光之间的差异
    • 拍摄张数
    • 包围曝光偏向
      • 一般不动
      • 场景过亮,往暗处偏移
      • 场景过暗,往亮处偏移
    • 老师的习惯
      • 拍摄张数: 一般是三张,一张正常曝光,一张过曝,一张欠曝
      • 包围曝光偏向一般不动,或者变个1/3
      • 曝光补偿量一般较大,可以差个2档

13.5.2 以佳能相机为例
#

不同品牌的相机、统一品牌的不同型号,对于包围曝光的设置方式不同

  1. 操作步骤

  2. 驱动模式

    佳能的包围曝光与驱动模式有关系:

    • 单拍模式就是一张一张拍
    • 连拍模式就是一直按快门,相机会连续拍摄多张
  3. HDR模式:适合当场看到效果、直出;后期空间小 相机自动按照包围曝光进行拍摄,然后自动合成,以JPG格式输出 一共有五种效果

13.5.3 相机设置
#

  1. 测光位置不变,对准拍摄主体
  2. 对焦位置不变,对准拍摄主体

13.5.4 注意事项
#

  1. 包围曝光不能和闪光灯、B门、多张降噪一起使用
  2. 智能自动模式不能开启包围曝光

13.6 后期操作
#

13.6.1 ACR——Adobe Camera Raw
#

操作步骤

消除重影一般不需要动,默认就好

13.6.2 LR——Adobe Lightroom
#

操作步骤

13.7 拍摄案例
#

13.7.1 案例一——黄山光明顶
#

  1. 三张照片的参数

    • 第一张:较亮,提亮前景
    • 第二张:较暗,保留云海细节
    • 第三张:更暗,保留天边、地平线的细节,太阳的光芒
  2. 合成效果

13.8 多重曝光
#

13.8.1 多重曝光与包围曝光的区别
#

  1. 包围曝光:同一场景不同曝光的照片合成
  2. 多重曝光:不同场景不同曝光的照片合成

13.8.2 示例
#

拍月亮与建筑物同屏清晰出现

13.8.3 前期机内合成——佳能为例
#

  1. 两个模式

    • 开:功能/控制
      • 保留合成的每一张照片
      • 拍摄中途可以看到效果
    • 开:连拍
      • 只保留最后的合成效果
      • 拍摄中途不能看到效果
  2. 多重曝光控制

    • 平均用得比较多,其次就是明亮或者黑暗算法
    • 固定的模式:
      • 明亮算法:背景曝光不足,主体曝光正常,与一张正常曝光的照片合成的情况
      • 黑暗算法:背景曝光正常,主体曝光不足,与一张正常曝光的照片合成的情况

13.8.4 后期处理
#

混合模式改成滤色,然后调整透明度

圆形光晕的效果:虚化拍出光晕的效果,然后后期合成

14 堆栈合成
#

与堆栈合成效果一样的前期操作——慢门

14.1 慢门
#

14.1.1 概念
#

通过慢速快门来进行拍摄的拍摄手法,通常指低于安全快门的快门速度

14.1.2 特点
#

  1. 增加进光量,拍摄光线较暗的场景
  2. 弥补光圈不够大或者ISO画质受损的情况
  3. 拍摄出充满流动感、梦幻的照片效果

14.1.3 适用场景
#

流动的一些场景

  1. 例如车轨、光绘、星空

  2. 水流

    • 1/10s-2s可以拍出拉丝的效果
    • 超过10s可以拍出镜面的效果
    • 30s以上拍出雾状的效果
    • 以上参数只是建议,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参数
  3. 人流

  4. 云层拖影

    • 15s以上可以拍出云层拖影,20s、25s效果会更明显
    • 一般不会低于10s
  5. 产品

14.1.4 拍摄流程
#

14.1.4.1 前期准备
#

配件:相机镜头、三脚架、CPL ND镜、快门线

14.1.4.2 实际拍摄:三种效果
#
  1. 星芒效果
    • 使用较小光圈、衍射效果更明显

    • 星芒效果更明显:光源特别亮、点状光源、半遮半掩的手法(使用遮挡物在镜头与拍摄物体之间做遮挡)

    • 一般晚上拍出来比较容易

    • 尽可能使用广角镜头 拍太阳的星芒效果的时候,尽量用广角镜头

    • 星芒光束数量由光圈的叶片数

      • 偶数的叶片数,拍出来的星芒光束数量就是叶片数
      • 奇数的叶片数,拍出来的星芒光束数量就是叶片数的两倍
    • 也可以用星芒镜等手段实现星芒效果,但是效果都不如实际拍出来的效果好

    • 星芒主要是辅助作用,还是需要注意画面的整理效果

  2. 爆炸效果
    • 效果示例图

    • 曝光时间内旋转变焦环,快门时间结束前用要旋转完

    • 为了方便是从大焦距转到小焦距

  3. 追焦效果
    • 效果示例图

    • 和运动主体保持同方向和同速度拍摄

14.1.4.3 注意事项
#
  1. 避免使用最大或最小光圈
  2. 避免镜头、机身和滤镜出现漏光的情况
    • 漏光是普遍存在的,正常曝光的情况下漏光是可以忽略不记得
    • 但是慢门的情况下漏光影响会被放大
    • 微单用电子门帘可以避免漏光
    • 滤镜之间可以用防漏光海绵、镜头可以用遮光罩
  3. 选取合适脚架的位置
    • 沙滩、田地等场景下,相机的位置会发生位移
    • 木栈道也不适合,路人的走路会产生震动
  4. 风大的天气,不要盲目给脚架增加配重
  5. 使用高档位ND镜时,自动对焦完后切换手动对焦(一般用不上)
  6. 使用B门或者T门配合快门线使用
  7. 配合三脚架时关闭防抖功能

14.1.5 案例1
#

  1. 效果

  2. 配置

  3. 注意 拍摄时间要适当,不能太久,也不能太短

14.1.6 案例2
#

  1. 效果

  2. 配置

  3. 注意 需要大量的试拍

14.1.7 案例3
#

  1. 效果

  2. 配置

    ND镜、B门、快门时间140s

14.2 堆栈合成(模拟慢门、多帧降噪)
#

14.2.1 概念
#

图像将一组参考帧相似,但品质或内容不同的图像组合在一起

14.2.2 优点
#

14.2.2.1 降噪提高图片画质
#
14.2.2.2 模拟出长曝光,代替ND镜的作用
#

14.2.3 使用场景
#

  1. 天气不佳,为照片增加视觉冲击力
  2. 拍摄夜景增加暗部画质
  3. 拍摄现场没有准备ND镜,或者ND镜档位不足

14.2.4 实际拍摄
#

14.2.4.1 概述
#

相机以设定的间隔重复拍摄照片,直到拍摄量所设定的张数

14.2.4.2 运用功能 - 间隔定时器
#
  1. 佳能上叫间隔定时器

  2. 间隔时间包含快门时间

    • 快门速度长于间隔速度,优先听快门速度的,拍完一张之后立刻拍摄下一张,但是会有机器处理的时间
    • 间隔速度长于快门速度,优先听间隔速度的,拍完一张之后会有间隔时间,过了间隔时间之后再拍摄下一张,相机的处理时间可以添补剩余间隔时间
    • 间隔时间 = 快门速度 + 相机处理时间
    • 相机处理时间:
      • 将图像数据写入存储卡(速度取决于卡的性能)
      • 可能的高iso降噪或长曝光降噪(若开启)
      • 清空缓存、准备下一张拍摄
  3. 实际间隔时间:若设为2秒,则逻辑为(DeepSeek)

    • 1秒(曝光) + 1秒(处理/间隔) = 2秒总间隔
    • 这样每张照片之间的净间隔就是1秒
  4. 需要手动设置长于曝光时间的间隔时间(DeepSeek)

    • 相机的“间隔时间”是从上一张开始到下一张开始的总时间,而非“曝光结束到下一张开始”
    • 如果曝光1秒,但间隔也设1秒,相机可能因处理不完而错过下一张的触发时间,导致实际间隔拉长或拍摄卡顿
    • 设间隔≥(曝光时间+处理时间)才能确保稳定运作
  5. 建议设置(DeepSeek)

    • 测试确认:先试拍几张,观察实际间隔是否符合预期
    • 关闭降噪:可以后期降噪,关闭降噪可缩短处理时间
    • 使用高速卡:如UHS-II SD卡或CFexpress卡,减少写入延迟
    • 保守设置:曝光1秒时,间隔至少设为1.5~2秒更稳妥
  6. 技术上无法实现每张照片之间的净间隔时间为0(DeepSeek)

    • 物理与硬件限制
      • 快门机械延迟:即使使用电子快门,相机仍需时间复位传感器和准备下一次曝光
      • 数据处理时间:每张照片的RAW/JPEG数据必须写入存储卡,此过程无法跳过(即使使用最快存储卡,仍有微秒级延迟)
      • 缓存限制:连续拍摄会占用相机缓存,若缓存满则必须等待写入完成
    • 实际最小间隔的可行性
      • 极限情况:如果曝光时间为1秒,你可以尝试将间隔时间设为1秒(即总间隔=曝光时间),此时:
      • 理论上,相机会在上一张曝光结束的瞬间立即开始下一张曝光,净间隔接近0
      • 但风险:若相机处理速度跟不上(如存储卡慢、开启降噪),可能导致丢帧、间隔不稳定甚至死机
      • 测试结果:实际使用佳能R62拍摄,在曝光1秒、间隔1秒的情况下,无法实现每张照片之间的净间隔为0,实际净间隔大约为1秒
    • 替代方案:缩短曝光时间
      • 例如曝光时间改为0.5秒,间隔设为0.5秒,净间隔接近0(但总进光量减少,需调整ISO/光圈补偿)
14.2.4.3 一些小问题
#
  1. 如果设置无限张数,需要关闭相机才能停止拍摄,重新开机之后原有照片也存在
  2. 堆栈一般使用手动对焦,对焦完之后再开始拍摄
  3. 拍摄的过程中,不能用屏幕取景来看拍摄效果

14.2.5 后期操作
#

合成照片:利用PS进行堆栈合成

  1. 将素材导入PS 采用PS的脚本,需要选择“对齐图层”和“创建智能对象”

  2. 图层-智能对象-堆栈模式p

    • 选择堆栈模式来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
    • 堆栈模式:类似混合模式,风光常用的堆栈模式
      • 平均值:流水、云层拉丝

      • 中间值:人流、星空

        不想让人流全都显现出来

      • 最大值:星轨、光轨

14.2.6 实拍案例
#

14.2.6.1 案例1
#
  1. 效果图

  2. 配置

    10分钟、36张

14.2.6.2 案例2
#
  1. 效果图

  2. 配置

14.2.6.3 案例3
#

配置

基本上就是连拍

15 全景接片(矩阵接片)
#

15.1 原理
#

节点:相机旋转的基点,就是镜头的光学中心

15.2 球形云台和全景云台
#

用全景云台,可以保证节点不变,从而实现照片的完美拼合 球形云台不行 全景云台:可以通过设置,将镜头的光学中心作为旋转的基点,如下图所示

15.3 如何找节点
#

  1. 相机上有一个标识相机焦平面位置的标记,从这个标记开始向前去找节点,这个距离与焦距有关

  2. 如果是定焦,节点位置不变,就是标记向前一个焦距的位置,例如50mm焦距,节点位置就是从标记向前50mm的位置

  3. 如果是变焦,节点位置会随着焦距的变化而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根据当前镜头的焦距来找节点,例如焦距是105mm,节点位置就是从标记向前105mm的位置

  4. 全景云台上有标尺刻度,可以辅助找节点

15.4 特点
#

  1. 可以合成高像素、高画质的照片,满足风光照片更高的输出要求

  2. 可以自由设定宽幅范围,拍摄视角更广的画面,适应更多的拍摄场景,解决单张照片拍摄视角不足的问题

  3. 广角镜头无法替代全景接片:

    • 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会有很多畸变
    • 广角镜头记录的细节不如长焦镜头
    • 广角镜头画质不均匀,边缘画质会有所下降

15.5 常用场景
#

城市高层建筑群、星空银河夜景、自然群山景观

15.6 实际拍摄
#

15.6.1 前期准备
#

  1. 器材准备 三脚架、全景云台、相机、镜头、L型快装板、快门线、滤镜系统、立体水平仪
  2. 注意:
    • 镜头的焦段不要低于16mm,否则畸变会比较严重,可能会出现照片拼不上
    • 长焦镜头可以随便用,长焦镜头会有优势
    • 常用的焦段:35、50、85
    • 严格意义上是用全景云台,但是用液压或球形云台也许,可能效果不太好
    • 滤镜系统:长曝光
    • 立体水平仪: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保持平齐,可以用手机的App代替

15.6.2 拍摄方式
#

  1. 竖拍横接(比较推荐,增加画面细节、视角更广)

  2. 横拍横接

  3. 竖拍竖接、横拍竖接

15.6.3 接片方式
#

  1. 单排接片

  2. 多排接片

  3. 球形接片

15.6.4 🌟 操作要点
#

  1. 消除视差 —— 确定节点位置
    • 视差 例如有一前一后两个杆子,在移动相机的时候,如果在移动到某个角度之后,前面的杆子无法挡住后面的杆子,这就是有视差;如果可以挡住后面的杆子,就是没有视差
    • 使用全景云台,就可以把没有视差的位置在全景云台刻度上进行标注
  2. 相机参数设置
    • 使用M档
    • 尽量使用小光圈,获得较大的景深范围
    • 使用手动白平衡进行拍摄,选一个正常的K值,也不需要过多设置偏冷或偏暖,raw格式后期可调
    • 使用手动对焦,确定到主体上,如果出现失焦,后期合成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缺失主体的问题
    • 使用raw格式 如果还想使用jpeg格式,可以使用S2模式,一般也用不到jpeg格式

15.6.5 拍摄流程
#

  1. 放置脚架,安装云台,确保云台处于水平状态

    • 也可以直接手持拍摄,不用全景云台
    • 水平仪app:iPhone自带的指南针
    • 如果不平,可能在拼接的时候会浪费很多像素
  2. 装上相机,对准镜头光学中心刻度 可以提前利用之前提到的消除视差的方法找到相机镜头的光学中心,记录下对应的全景云台上的刻度

  3. 调整相机参数

    • 自定义白平衡
    • 手动对焦
  4. 取景器构图进行试拍,计算大概的拍摄张数和旋转角度 角度怎么计算:保证每张照片之间有30% 是重合的(PS软件定义的)

  5. 回看试拍效果,确保没问题开始正式拍摄,建议多拍几组,利用S型顺序拍摄

    • 如果一张照片效果不好,需要重新拍摄整组照片,否则这张照片可能会影响后期合成
    • 注意:上下左右的照片之间都需要满足30% 重合的要求

15.7 后期合成
#

15.7.1 PS
#

文件 —— 自动 —— photomerge —— 左上角选择“自动” —— 底部全选 —— 导入照片 —— 合成之后需要自己二次裁剪

15.7.2 Adobe Camera Raw
#

  1. 选中全部素材
  2. 点击合并到全景图
    • 合并到HDR
    • 合并到全景图
    • 合并到HDR全景图:既包含HDR也包含全景图
  3. 点击之后会弹出对话框
    • 会有三种形式:球面、圆柱、透视
    • 球面:比较常用
    • 圆柱:突出全景接片上下的纵深感,照片的宽上更有纵深感
    • 黄色的感叹号:表示电脑正在合成

15.8 实拍案例
#

15.9 特殊合成效果 —— 极坐标
#

15.9.1 示例图
#

15.9.2 球形接片
#

宽度和高度设置一样大小

16 景深合成
#

16.1 概念
#

同一场景下,拍摄不同对焦区域的照片,合成到一张照片

16.2 景深的原理
#

  1. 景深:在聚焦完成后,焦点前后的范围内所呈现的 清晰 图像的距离,简单来说是画面的清晰范围
  2. 没有绝对的合焦,即对焦成功
  3. 以对焦点的位置,向前向后的清晰范围
  4. 景深 = 前景深 + 后景深

16.3 景深合成的目的
#

  1. 扩大原有镜头下能产生的景深范围,以达到焦平面覆盖画面大景深或全景深的效果
  2. Tips
    • 景深只能在纵深方向(远近)上出现,而不能在平面方向上
    • 景深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点

16.4 [牢记]获得大景深的方式
#

16.4.1 广角/小光圈/移轴镜头
#

  1. 光圈、焦距、摄距 光圈和焦距与景深成反比,摄距与景深成正比 小光圈、小焦距、大摄距

16.4.2 超焦距(偏难)
#

  1. 对焦点在无穷远处
  2. 纪实类摄影常用
  3. 不需要对焦了,具有足够的景深范围,直接按快门
  4. 操作实例:全画幅相机、光圈F4、焦距100mm(先固定这些参数,因为这些参数会影响到景深)
    • 先对焦到无穷远处,也就是用手动对焦模式,将对焦环旋转到无穷远刻度
    • 找到画面中离自己最近的清晰的物体,那么从自己到这个物体之间的画面都是虚的,这个物体之后都是实的,然后记住自己到这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物距也是影响景深的因素之一),假设为x
    • 之后在相同的场景下(全画幅相机、F4、100mm、物距相同),将焦点放在离自己相同距离x的平面的物体上,此时就找到了超焦距的对焦点,然后就不用对焦在被摄物体上了

16.4.3 景深合成
#

16.5 适用场景
#

风光场景、静物产品、微距摄影

16.6 实际拍摄
#

16.6.1 前期准备
#

相机、镜头、三脚架、快门线

16.6.2 中期操作
#

  1. 关键点
    • 对焦模式:两种方式都可以
      • 使用自动对焦 对于画面中纯色、暗部等部分,用自动对焦一般难以对焦成功,因此使用自动对焦的时候,需要找容易对焦的部分进行对焦
      • 使用手动对焦 转动对焦环进行拍摄
    • 克服镜头呼吸效应
      • 对焦位置变化,画面的框取范围发生变化,是正常的现象
      • 长焦镜头比广角镜头的呼吸效应更明显
      • 尽量不要用长焦段来拍
    • 取景视角采用低视角
  2. 以下两种情况会影响景深合成
    • 大风天气
    • 光线不足场景 光线不足就需要降低快门来提高进光量,然而如果画面中有移动的物体,就很容易导致景深合成失败

16.6.3 后期操作
#

  1. 导入:按照堆栈的方式进行导入
  2. 导入之后,设置“自动混合图层”
    • 操作:“编辑-自动混合图层”,然后选择“堆叠图像”,勾选“无缝色调和颜色”和“内容识别填充透明区域”

    • 克服呼吸效应的小技巧 照片导入之后,在“编辑-自动对齐图层”中选择“自动”、“晕影去除”、“几何扭曲”,然后点击“确定”,最后把边缘裁剪一下

  3. 在算法合成之后,需要检查每个图层是否有瑕疵
    • 合成之后的界面:

    • 一般在前景深和后景深交界的部分会存在虚化的部分

17 焦距合成
#

17.1 概念
#

  1. 焦距合成:在同一场景下,拍摄不同焦距的照片,合成到一张照片
  2. 主要靠后期合成

17.2 原理
#

  1. 利用广角镜头成像的透视特点

  2. 35mm-50mm比较符合单眼的视角,一般标头就是40mm-60mm范围内

  3. 单镜头最大的视角是180度(鱼眼镜头)

  4. 焦段越大,视角越窄

17.3 目的
#

  1. 缓解因为使用广角镜头,产生近大远小透视关系的画面效果

  2. 用广角镜头,有个前景离镜头很近,那么比例就会变得很夸张,远景或者背景的比例就会变得很小,和我们人眼看到的不一样

  3. 让前景不是那么夸张,让远景不是那么小 画面中某些物体的大小与实际观看到的不符,例如,图中箭头所指位置是雪山,看的时候很壮观,但是全景拍完之后就变小了,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4.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焦距合成

17.4 优点
#

突出前景、增强画面对比效果

17.5 适用场景(范围比较窄)
#

一般是为了突出画面主体,让前景占比不要太大

17.5.1 中远景局部细节模糊的拍摄场景
#

例如纯色的物体、不规则物体等,总而言之是受光影影响较小的物体

17.5.2 一般城市里不太合适,主要还是水面、山峦、沙丘
#

  1. 一般都是大场景,有明显的纵深过度
  2. 最好是竖画幅,更好表现,但是横画幅也是可以的
  3. 最好是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容易凸显中远景细节

17.6 实际拍摄
#

17.6.1 前期准备
#

  1. 相机/镜头:最好是变焦镜头
  2. 三脚架:不是必须 最好是没有中轴的三脚架
  3. 快门线:不是必须
  4. 焦距合成对器材没有什么限制

17.6.2 中期拍摄
#

  1. 避免使用长焦镜头

  2. 建议使用光圈优先模式

    • 获取较大的景深:一般使用清楚的近中远景 获取方式:
      • 广角/小光圈/特殊镜头(移轴) 小光圈、小焦距、大射距
      • 超焦距
      • 景深合成
    • 避免使用最大光圈,避免跑焦
  3. 一般画面构图包含前景和背景的情况才需要焦距合成

  4. 构图上画面比例尽量符合常理

    • 焦距跨度不要太大,不要超过20mm,尽量保持在10mm左右
    • 例如40mm和16mm拍出来的画面比例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5. 前景尽量选移动的物体,可以突出动静结合的画面

  6. 焦距合成一般也就两三张,不需要太多素材

17.7 实拍案例
#

17.7.1 案例1:结合HDR合成
#

  1. 每个焦段下都拍了3张HDR合成的素材,一共是六张,为了同时保留天空和前景沙坡的细节

  2. 焦距21mm与28mm画面差异

  3. 效果图

17.8 后期操作
#

17.8.1 导入
#

将文件载入堆栈,不用勾选“对齐图像”和“创建智能对象”

17.8.2 利用蒙版
#

  1. 局部位置可以调整画笔大小来细致擦除

  2. 擦除后的效果:

  3. 为了方便观察图层,可以调整上层图层的不透明度,来结合蒙板进行擦除

17.8.3 利用自由变换工具
#

可以利用变形来进一步优化画面,这一步的前提是完成上述步骤,防止前后景过渡不自然

18 风光摄影的主流风格 - 山水画风格
#

18.1 概念
#

18.1.1 中国山水画的拓展
#

18.1.2 山水画的透视关系
#

  1. 散点透视 整个画面没有固定的焦点,可以理解为是多张照片拼接起来,每张照片都有自己的焦点,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散点透视
  2. 步移景异

18.1.3 西方的焦点透视
#

近大远小,看起来和拍照一样

18.2 优秀山水画作品
#

18.2.1 富春山居图:横幅全景图
#

18.2.2 溪山行旅图:竖幅全景图
#

  1. 动静结合
  2. 三分法:地景占三分之一,山体占三分之二,体现出山体的壮丽
  3. 改变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
    • 远山大,地景没有远山大
    • 有一种跳跃感
  4. 对比摄影上的焦距合成:
    • 山水画:前景缩小,远景放大
    • 焦距合成:前景不变,远景放大

18.2.3 踏歌图:剪裁式的局部画面
#

  1. 南宋时期全景山水画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一些不同的风格
  2. 表现国泰民安的画面
  3. 小亭子(只画了亭檐)、岩石等都画了局部
  4. 利用墨色的不同来表现远近的空间感
  5. 开放式风格,给人联想的空间

18.3 代表画家
#

18.3.1 范宽、马远
#

18.3.2 张大千、李可染
#

18.4 呈现的形式
#

壁画、扇面、屏障

卷轴、册页

18.5 山水画结合实际拍摄
#

18.5.1 国内典型拍摄位置
#

桂林山水、张家界、三山五岳

18.6 包含环境元素
#

溪流、山峦、树林、亭子

小路、奇石、拱桥、其他

18.7 适用器材
#

中长焦镜头、滤镜

18.8 光线:尽可能避免强烈的光线对比
#

散射光、耶稣光

局部光(注意云层的细节、不要过曝;可以用HDR合成);正逆光、侧逆光(勾勒出山体的轮廓)

轮廓光

18.9 色彩
#

18.9.1 基调
#

风格:素雅青淡、明快透彻 明度:高调、中间调 饱和度:低饱和,增加清新淡雅感 色相对比:同类色(15度)、类似色(30度)、邻近色(60度)对比,对比不要太强烈

18.10 天气
#

18.10.1 以晴天为主、直射光
#

在黄金时刻、蓝调时刻或者临近的时刻拍摄

18.10.2 雾天
#

模拟出山水画笔触的感觉 需要注意雾气浓度,最好是雾将要散去的时候

18.10.3 雨天
#

利用雨后特殊的天气景观,比如彩虹、乳状云、浓雾等等

18.11 画面构成
#

18.11.1 三分法、留白
#

18.11.2 对角线构图、节奏与韵律
#

18.11.3 S型构图
#

18.11.4 利用线条
#

树、山峰、石块

山峰上多了一点树的细节

18.12 画面对比关系
#

18.12.1 动静对比、大小对比
#

18.13 运用的技巧
#

18.13.1 景深合成
#

保证中远景画面都清晰 为了模仿山水画的透视关系(散点透视)

18.13.2 全景接片
#

19 风光摄影的主流风格 - 黑白风格
#

19.1 优秀的黑白风格作品
#

19.1.1 何藩
#

形式感很强,大部分作品都是极简风格

  1. 左上 树枝正好从对角线穿过
  2. 左下 三分法
  3. 中间 对角线构图
  4. 右上 对称构图、三分法
  5. 右下

19.1.2 迈克尔 肯纳
#

可以处理画面中的暗部和高光,通过白和黑使画面尽可能抽象 右下角:将湖中寺庙墙壁的细节保留,其他部分是死黑

19.2 黑白胶片
#

现代数码黑白照片仿照银盐胶片的黑白效果

19.3 黑白照片的优势
#

19.3.1 减小对画面主体的干扰
#

彩色照片包含信息太多,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

  1. 想表达的主体的形态容易被颜色或者画面中其他元素干扰
  2. 图中大雾天,想要表达树木的茂盛,前景的油菜花亮黄色太亮,容易抢夺对树的注意力,从而降低视觉冲击力
  3. 如果是晴天,效果会更差,干扰会更多
  4. 用了黑白之后,看到照片之后,注意力立刻到树上

19.3.2 增加画面冲击力,带来特殊的观感
#

打破人的常规的视觉习惯 黑白照片相比彩色照片更加抽象化

在某些场景下,黑白会增大视觉冲击力

19.3.3 给人带来联想空间
#

19.4 黑白照片的特点
#

19.4.1 利用黑白灰三色控制基调 可以结合冷暖调
#

19.4.2 取景抛出色彩,更注重轮廓、、材质、线条等元素
#

改变对场景的表面认知,考虑黑白成像的效果,不受颜色的干扰,更注重轮廓、材质、线条等元素

近景的树枝垂到了与远景树枝相交的位置,形成呼应 人物点缀了画面,增加动感

19.4.3 画面侧重:纹理、形状、明暗
#

需要在拍之前就要想清楚最终呈现的风格和效果

19.5 实际拍摄
#

19.5.1 拍摄场景
#

19.5.1.1 秩序感强烈
#
19.5.1.2 质感强烈
#

例如老建筑、老楼、老房子;带有民族特色的

19.5.1.3 色彩杂乱/缺乏亮点
#

城市里拍摄建筑群,建筑的高度、样式等都不一样,而且没有十分具有特色的建筑,此时可以考虑用黑白方式做到色调统一,出去建筑上色彩等干扰

19.5.1.4 画面简洁/元素单一
#

19.5.2 相机调整
#

19.5.2.1 照片风格:单色
#

raw格式可以恢复彩色状态,jpg格式不行 可以对相机进行细微调整(以佳能为例)

  1. 强度(0-7):轮廓的清晰度

  2. 精细度(颗粒感) 精细度越大(小),画面的过度越明显(模糊),颗粒感越强(弱)

    想要过渡自然,需要将精细度调整一个适当的值,不能太大或太小

  3. 临界值(需要搭配反差使用)

    基本上对画面影响比较小

  4. 反差

    影响明暗的对比 反差越大,画面的亮部和暗部差别越大 反差越小,画面的亮部和暗部差别越大,画面偏灰

  5. 色调效果(部分相机没有这一项)

    画面的冷暖调

19.5.3 结合滤镜
#

对画面元素进行控制

19.5.3.1 黄色滤光镜:蓝天显得更自然,白云显得更清晰
#

让画面中具有黄色的元素变白,掺一点黄色就会变白 蓝天:没有黄色,变暗 草:黄色的部分变白(草原中白色的点),没有黄色的部分变暗

19.5.3.2 红色滤光镜:加深蓝天和海水色调,减弱雾气的效果
#

除了让画面中掺有红颜色的部分变白之外,相比于黄色滤镜,可以增加画面中的对比效果

19.5.3.3 绿色滤光镜:绿色显得更鲜嫩明亮,稍微加深蓝色色调
#

与红色滤镜效果相反

19.5.3.4 蓝色滤光镜:增强雾气效果,把蓝色和深黄色转换成白和黑的对比
#

与红色滤镜效果相反,增强雾气的效果

19.5.3.5 橙色滤光镜:夕阳更加灿烂,蓝天显得稍暗,接近红色滤光镜更柔和
#

19.5.4 画面布局
#

19.5.4.1 利用点构图
#

单点构图和多点构图

左侧:老式洋楼与中间现代建筑形成对比,画面中还有人物,如果用彩色,会增加画面中的干扰因素 右侧:兴趣中心变为多个点,采用黑白风格可以减小乱糟糟的感觉

19.5.4.2 利用线条构图
#

延伸线和汇聚线

19.5.4.3 利用明暗/反差透视
#

即使画面出现了死黑或死白,只要不影响画面主体(主体部分有细节)就行,反而还能起到衬托的作用

19.5.4.4 留白构图/框架构图
#

增加画面形式感

19.6 后期操作
#

黑白风格不是单纯进行降低饱和和去色就能完成的

19.6.1 第一步:利用进阶合成技巧操作
#

利用景深合成、焦距合成、全景接片等操作得到一个基本的图片

19.6.2 第二步:基础影调进行调整
#

对全局影调进行调整

19.6.3 第三步:黑白混色器单独校正
#

对画面元素进行筛选和调色:想保留什么,想提高什么等等

19.6.4 第四步:细节调整 提升质感
#

手动优化局部光影效果

20 风光摄影的流行风格(五种)
#

山水画风格和黑白风格是主流的风格,会一直存在下去,这章介绍的是目前流行的风格,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风光后期为风格定调起到主导作用,部分形式和元素由前期辅助

20.1 极简风格
#

20.1.1 起源
#

极简主义的绘画

超脱理性去表达思想

涉及门类:服装、家装、产品设计、雕刻、建筑

20.1.2 风格代表作品
#

杉本博司《海景》系列:通过长时间曝光来拍海景,体现出极简风格,他的作品在大尺寸的情况下(以博物馆的形式展览)视觉效果更好

有些情况下,大尺寸的大师作品视觉效果更好

Eric Beltran的作品:主体是暗调、背景是亮调

20.1.3 画面布局(构图方式)
#

20.1.3.1 平面式
#

特点:没有纵深感觉、没有光影过渡、强调色彩、线条、质感

20.1.3.2 立体式
#

特点:画面在纵深方向形成立体感

20.1.3.3 重点式
#
  1. 画面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兴趣点
  2. 画面中主体比较明确,一眼能看到主体,一般都是单点透视
  3. 一幅照片是重点式的话,那么它既可以是平面式(平面式的重点式),也可以是立体式(立体式的重点式)
20.1.3.4 韵律式
#
  1. 与重点式相同, 一幅照片是韵律式的话,那么它既可以是平面式(平面式的韵律式),也可以是立体式(立体式的韵律式)
  2. 节奏与韵律的构图方式
20.1.3.5 宽幅式
#
  1. 改变画幅比例
  2. 一般用剪裁或者全景接片的方式

20.1.4 色彩特点
#

20.1.4.1 无彩色为主
#

单色、黑白灰

20.1.4.2 简单的有彩色组合
#

色相对比不要太强烈,一般是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对比

20.2 黑金风格
#

20.2.1 风格来源
#

在一些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宣传海报等等中,黑金风格是比较常见的

20.2.2 风格代表作品
#

  1. 低沉、魔幻、暗黑;以暗调、低调为主
  2. 金色给画面增加了一种活跃和野性,显得没有那么沉闷、压抑
  3. 红色与黑色的组合 在低沉的黑色上加入了血腥的红色,会使画面更加的沉闷、压抑
  4. 蓝色与黑色的组合 蓝色体现出冷静,会使画面更加的冷静、低沉

20.2.3 拍摄场景:主要以城市为主
#

20.2.3.1 城市建筑群
#

图中是上海外滩建筑群,刚好外滩的建筑灯光颜色就是偏金色的,为后期提供了便利

20.2.3.2 高架桥
#

找一些圆形的立交桥效果更好

20.2.3.3 各种交通工具
#

轮船、汽车、小黄车

可以先找好机位,然后等待交通工具的出现

20.2.4 光线运用
#

暖光或白光对黑金风格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主要是人工光

20.2.5 拍摄时间
#

20.2.5.1 夜晚、蓝调时刻
#
20.2.5.2 白天
#
  1. 黄金时刻:暖色的阳光照到建筑上,可以利用这个作为黑金的主色
  2. 建筑的一些固有颜色,黄色、橙黄色等等,也可以作为黑金风格的主色
  3. 很少有人用黄金时刻来拍黑金风格
  4. 右图利用了时间合成,白天的水面和车灯合成在一起

20.2.6 调色思路
#

一般都是以两个颜色作为主色进行对比的,将颜色分为暖色和冷色就可以了

20.2.6.1 暖色
#
  1. 色相偏黄
  2. 暖色饱和提高
  3. 暖色明度提高
20.2.6.2 冷色
#
  1. 冷色饱和压低
  2. 冷色明度压低

20.2.7 实拍案例
#

20.2.7.1 案例1:上海外滩
#

城市建筑群、人工光、中心构图、竖拍横接(不用接片也行)

20.2.7.2 案例2:上海高架桥
#
  1. 成品图

    拍了一组堆栈

  2. 原图VS后期

    车灯拉丝是一个白色一个红色,压低白色明度,红色偏黄色

  3. 拍摄场景图

20.3 青橙风格
#

20.3.1 风格来源
#

Sam Kolder:my year 2016

20.3.2 风格代表作品
#

20.3.3 拍摄场景
#

人文民居、荒漠戈壁、人少一点的地方都行,对场景限制较小

旅行随拍、城市夜景

以组图的形式发出来

黑金能调成青橙,但是青橙不一定能调成黑金

20.3.4 光线
#

人工光、自然光

青橙风格是比较万能适用性的风格,什么场景都可以调成青橙风格

20.3.5 调色思路
#

20.3.5.1 思路1:暖色色相偏橙、冷色色相偏青
#
20.3.5.2 思路2:三原色
#

HSL校准功能:红原色向黄色调整、蓝原色向青色调整

20.3.6 实拍案例
#

20.3.6.1 案例1
#

上海浦西,外滩边

主体是钟楼,长焦压缩空间,车流拉线(双层巴士)简化画面

原图VS后期

20.3.6.2 案例2
#

沙漠戈壁

用石头的洞,半遮半掩拍星芒效果

用了HDR合成

拍星芒:找半遮半掩的场景(树叶、树枝等),用小光圈

20.4 赛博朋克风格
#

20.4.1 来源
#

电影

电子游戏

20.4.2 风格代表作品
#

最右边的那个是组合的效果,长焦镜头拍桥上的情侣

20.4.3 拍摄场景
#

街巷、高层建筑、地下通道、商业区

四种场景的特点:林立着广告、立体式的交通、无限的信息量、密集的人口流量、建筑密度高

20.4.4 光线的运用
#

比黑金的要求高,光源色的选择需要合适

20.4.5 画面布局
#

常规的人眼视角,广角镜头的透视效果

中长焦镜头的透视效果

20.4.6 拍摄天气
#

让赛博朋克风格更加突出

一般实在雨后或者雾天拍摄,雨后的地面反射光线,雾天的雾气会使画面更加的朦胧

20.4.7 拍摄时间
#

深夜,夜晚灯光最辉煌的时候

20.4.8 调色思路
#

暖色色相偏洋红、冷色色相偏青

紫色提饱和;蓝色提饱和;蓝色提明度

20.4.9 实拍案例
#

20.4.9.1 案例1
#

建筑+立体交通

相机参数

白平衡偏冷色 曝光补偿0档:调高车流太亮,调低建筑的灯光太弱,没有气势

原图VS后期

20.5 莫兰迪风格
#

莫兰迪不是一个固定的颜色,是一个系统,不用特别鲜艳的颜色,用一些低饱和的颜色

20.5.1 风格来源 - 莫兰迪的绘画作品
#

20.5.2 风格代表作品
#

Garrett King和Peter Mckinnon

20.5.3 拍摄场景
#

选择色彩比较单一的场景

古镇园林、田园乡村

草原旷野、静物小品

后期的效果和前期拍摄时场景给自己的感受是相联系的

20.5.4 光线
#

散射光保证被摄物体受光均匀、画面中不要有明显的亮部和暗部

光线对比很小

20.5.5 拍摄天气
#

晴天和阴天,但是要避开光线强烈的时刻

20.5.6 调色思路
#

整体低对比;低饱和度;高/低明度都可以

20.5.7 实拍案例
#

20.5.7.1 案例1
#

相机参数

用长焦来拍出近虚远实的效果

原图VS后期

20.6 调色思路
#

调色的时候,现将画面中的颜色分为冷暖两类,然后再进行调色,然后在色相的基础上去调明度和饱和度

21 实战拍摄 - 日出日落
#

21.1 日出、日落
#

21.1.1 反例
#

时间不对、曝光不对、构图不对等等

21.1.2 简介
#

人像的黄金时段:日出后半个小时、日落前半个小时、蓝调时刻

21.2 拍摄时间
#

21.2.1 参考天气App(莉景天气、天气app)
#

  1. 一天有两个黄金时刻和两个蓝调时刻,分别位于早上和傍晚
  2. 黄金时刻:太阳升起后的半个小时、太阳落山前的半个小时
  3. 蓝调时刻:太阳升起前的半个小时、太阳落山后的半个小时

21.2.2 特殊的天气景观
#

21.3 拍摄方向
#

21.3.1 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

  1. 日出日落在一年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提前规划好拍摄的位置
  2. 春分和秋分: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3. 在这两天附近的几天,日出日落的位置也是差不多的,在全球的所有地方都是一样的

21.3.2 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

  1. 春分到秋风,此时北半球是夏季
  2. 具体到多少度,差别不是很大,大概是东北、西北
  3. 如果要精确到多少度,可以提前踩点,想好拍摄的位置,或者用手机App

21.3.3 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

  1. 秋分到春分,此时北半球是冬季
  2. 方向的精确对机位的选择、构图等有很大的影响

21.4 设备
#

三脚架

  1. 平坦的机位可以用小脚架,山区、海边等地形复杂、风大的地方用大脚架

  2. 悬崖峭壁使用大力夹

    • 一般大于400mm的镜头是撑不住的,70-200可以撑住
    • 需要牵引绳

21.5 实际拍摄的要点
#

21.5.1 平衡光比
#

21.5.1.1 包围曝光
#
21.5.1.2 合适的滤镜
#
  1. 画面中有光源出现,一般光比比较大

  2. 准备好合适的ND镜(GND镜)

    • 利用GND镜,可以减少光比,使画面中的光比更加平衡
    • 一般方片的比较好用,可以上下调节过度位置
  3. 合适的挡位

    • Av档
    • 怎么选择滤镜(GND镜)
      • 用Av档或Tv档,用点测光
      • 先去测画面中最亮部分的光,一般是云层部分,记住参数(光圈、快门、ISO)
      • 然后测最暗部分的光,记住参数
      • 然后根据两个光的差值来选择滤镜
    • 例如上图中的情况
      • 用Av档,设置好光圈和ISO,然后根据相机自动调整的快门来选择滤镜
      • 亮部快门是4s
      • 暗部快门是30s
      • 两者相差的整档档位是3档,所以选择ND 8或者ND 0.9 30、15、8、4、2
  4. 不同GND镜的效果

  5. 特殊渐变镜

  6. 滤镜使用技巧(GND镜)

21.5.2 避免眩光
#

  1. 使用遮光罩
    • 产生眩光是正常的,并不是因为相机和镜头的问题
    • 一般来说变焦和超广角镜头内部构造比较复杂,所以比较容易产生眩光
    • 产生了不好的或者自己不想要的眩光,可以用遮光罩来避免眩光
  2. 尽可能减小滤镜叠加的层数
    • 建议不要使用UV镜
    • 如果UV镜上有油渍,很容易产生眩光

21.5.3 如何测光
#

  1. 对高光位置测光
    • 光源位置以及周围云层
    • 测光模式:点测光、评价测光、尼康的矩阵测光、索尼的多重测光
    • 比较新款的相机可以不用点测光 比较新款的相机的算法比较好,如果是老相机,建议用点测光
  2. 拍日出日落一般是降低曝光补偿

21.5.4 合适焦距
#

  1. 拍摄小太阳
    • 焦距的不同,太阳的大小也不同
  2. 拍摄大太阳:超过300mm

21.5.5 利用景深 营造氛围
#

  1. 全景深
    • 景深合成等方法
  2. 小景深
    • 前景或者背景虚化,不一样的玩法

21.5.6 发现别样的美
#

  1. 打破常规的思路
    • 利用光线的投影,不一定把光源(太阳拍进去)

      橙色光线照到被摄物体上

    • 动静结合、眩光、剪影

21.6 实拍讲解
#

21.6.1 高山日出
#

  1. 成片

  2. 拍摄时间在三月底,春分日之后,日出方向在东北方

  3. 日出可以结合早霞、雾凇等特殊景观

  4. 参数

  5. 全景接片 + HDR合成

21.6.2 海面日落
#

  1. 成片

  2. 相机参数

  3. 滤镜系统:滤镜系统:ND1000*1

    • 水面各种效果通过快门速度控制(需要结合拍摄时的水流速度,流速快减小曝光时间,水流慢增加曝光时间)
    • 水流拉丝:1/10-2s
    • 水面镜面:大于10s
    • 水面雾化:大于30s

21.6.3 城市日出
#

  1. 成片

  2. 拍摄规划

    • 先确定拍摄主体位置 东方明珠为主体,浦东三件套,最好把苏河湾拍进去

    • 太阳在东北方升起,所以机位在拍摄主体的西南方向

    • 踩点位置1

    • 踩点位置2

    • 踩点位置3(选中的位置)

  3. 全景接片

  4. 画面局部位置

21.6.4 荒漠日落
#

  1. 成片

  2. 参数

  3. 位置:阿拉善右旗 海森楚鲁蘑菇石 日落时刻

  4. HDR合成

  5. 荒漠拍摄日出/日落的意义

22 实战拍摄 - 山川湖泊
#

22.1 反例
#

22.2 拍摄位置
#

22.2.1 山川
#

随走随拍

22.2.1.1 山脚 —— 表现山体高大巍峨
#

拍摄范围比较大

  1. 特点优势
    • 山脚的拍摄范围比较大
    • 可选的机位比较多
    • 取景范围比较广
    • 有更丰富的选择空间
    • 拍摄环境比较好,宽广、平坦
    • 表现山体高大巍峨
  2. 建议
    • 山脚下的位置,需要加一点对比关系或者合成机巧 山脚下的视觉和人眼差不多,所以需要加一点对比关系或者合成机巧
22.2.1.2 山腰 —— 表现自然生机
#
  1. 特点优势

    • 表现山脉自然生机

    • 拍摄的元素比较丰富:山体、植被、水体、缆车等

    • 一般是拍摄山脉的局部

    • 离植被更近,利用微距拍摄,更能体现植被的生机

      一般拍雾凇是大场景,体现雾凇的壮观,但是也可以拍摄雾凇的局部,体现雾凇的细节,不一样的视角

  2. 建议

    • 用长焦镜头来在有限机位选择的前提下,寻找一些难以到达的视角和构图
    • 除了固定的构图方式,可以从想要拍摄的主体和主题出发
      • 例如想要体现树木的高耸,可以添加参照物,也可以采用接片的合成方式,等等
      • 如果拍出的树木显得很杂乱,可以采用黑白的方式,突出树木的线条,等等
  3. 示例

    • 利用树的高度和整齐度,以及雾气的弥漫,使画面看起来更简单些,形成了一种层次感
    • 为了体现树木的高耸,采用了横拍竖接的方式,使画面更加宽广
    • 要想表现树高,单纯拍树是不够的,需要加入一些元素,画面中加入了小路,突显了树的高大,也有了落差感
    • 黑白的风格,突显了树木的线条和小路的质感,同时雾气的加入也使得画面不是很杂乱
    • 天空部分被树叶遮挡一部分,从侧面突显了树木的高耸感
22.2.1.3 山顶 —— 表现群山连绵险峻
#
  1. 特点优势
    • 表现群山连绵险峻
    • 所有拍摄位置中最高的机位
    • 最好的视野,周围没有大面积阻碍
    • 一般好的山川大片都是在山顶拍摄的
      • 由于视角是普通人比较难以到达的,给人一种新鲜感
  2. 建议
    • 可以用一些合成机巧:全境接片、HDR合成等等
    • 结合日出日落的拍摄技巧,可以拍出更加壮观的山川大片

22.2.2 湖泊
#

拍摄湖泊能出片,一般就是两个视角,一个是平视,一个是上帝视角(无人机、高空)

22.2.2.1 平视
#

最简单的方法是绕着湖边走,拍摄倒影

22.2.2.2 高处俯拍(航拍、上帝视角)
#

22.3 透视关系
#

22.3.1 山川
#

22.3.1.1 广角
#
  1. 近大远小
  2. 山顶(高机位)用广角可以拍出山川的层峦叠嶂、连绵起伏
  3. 广角对拍摄星芒也很有效
22.3.1.2 长焦
#
  1. 可以达到肉眼的透视关系
  2. 一般是利用长焦来压缩空间
  3. 60-200mm一般可以覆盖大部分山川场景
22.3.1.3 标头(一般用不到)
#
  1. 可以拍一些小元素
  2. 只能利用形式上的构图(对称构图、框架构图)
  3. 和人眼视角接近,一般就是利用标头的大光圈
  4. 可以拍摄组图(一组)

22.3.2 湖泊
#

22.3.2.1 利用全景深拍摄
#
  1. 一般拍摄湖泊是使用景深合成
  2. 广角镜头(焦距小,光圈小,摄距大 -> 景深大)
  3. 景深合成的光学通病:镜头容易出现呼吸效应 呼吸效应:画面框取范围会随着焦距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长焦镜头比较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22.4 光线运用
#

22.4.1 山川
#

形态的营造和氛围的营造

22.4.1.1 光位
#
  1. 侧光

    • 侧逆光

      • 照片好在:光位好,侧光、带有一点点逆光
      • 侧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山体上,会形成光影,使画面更加立体
      • 黄山的猴子观海,左侧的石头形似猴子
      • 落日阳光正好打在右侧的山头上,只有右侧山头有阳光
      • 侧光从后方照来,正好让猴子在背光部分(正好勾勒出左侧山体的轮廓),光线照在右侧的山头(日落金山)
      • 猴子也显现出扭头的姿态,正好朝向了右侧的山头
    • 侧光

      • 阳光打在树木和山体上,形成明暗反差,表现出层次感
      • 有明有暗,增加立体感
  2. 逆光

    • 日出日落
    • 突出出山体轮廓,增加空间感
    • 为了体现山体的轮廓,或者表现层峦叠嶂的效果,可以用逆光,拍的时候适当降低曝光补偿
    • 侧逆光的效果更好
    • 雾天、雨天、多云的天气效果更好,可以利用光线穿过云层的效果
22.4.1.2 日出日落
#
  1. 利用黄金时刻的暖光,为山体增加一层金色的光辉

  2. 利用日出日落的光线特点,营造暖调

22.4.2 湖泊
#

22.4.2.1 低角度光位
#
  1. 平静的水面会让画面受光更均匀
    • 要想体现氛围的话,不会产生曝光不均匀的情况
22.4.2.2 控制光强
#
  1. 画面上的光源容易形成高光

  2. 避开正午时刻

  3. 小面积的高光可以产生美感,但是大面积的高光就不形了

    • 小面的光晕,可以产生一种美感
    • 如果发现有大面机的光晕,可以调整角度,如若不行,只能换个时间段拍摄
  4. 压低曝光补偿的话来保留高光细节,会让画面暗部损失细节

22.5 画面布局
#

22.5.1 山川
#

22.5.1.1 结合云景
#
  1. 作用

    • 美化山体
      • 光秃秃的山体,没有云的话,会显得比较单调,加入云的话,会使画面更加丰富
      • 具体也要看云的形状,云的形状也会影响画面的美感
      • 云比较稀薄或者形状不好,也达不到美化山体的效果
    • 营造气氛
      • 山水画需要云来营造气氛
    • 均衡画面
      • 画面下方元素过多,可以用云来平衡画面,可以留大面积留白,但是需要加一些云来平衡画面
  2. 云层拖影

    • 长时间曝光(超过10s可能就有拖影的效果)
      • 春天风比较大,10s可能就有拖影的效果
      • 夏天风比较小,可能需要15s - 20s才会有拖影的效果
      • 一般到20s左右,就一定能拍到拖影,阴天或者有云的天气
      • 过长时间的拖影,会损失云层的细节,最后的效果可能也不是很好 例如平流雾,时间过长可能会使平流雾看起来比较薄
    • 堆栈合成
      • 后期合成模式用平均值
22.5.1.2 焦距合成
#

两个比较常见的构图方式:

  1. 以山峰做背景
  2. 以花草为前景

22.5.2 湖泊
#

22.5.2.1 构图方法
#
  1. 对称构图:最简单的方式

    对称构图不一定老套,是最容易出片的一种构图方式

  2. 对角线构图

    画面边缘形成对角线,但是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3. 利用湖面外边缘

    • 全景构图 也是封闭式构图,湖面全部出现在画面中
    • 局部构图 半封闭式构图,湖面只出现一部分
    • 横画幅和竖画幅
      • 横画幅:表现场景的广阔
      • 竖画幅:表现画面中某一个元素
  4. 利用其他元素 利用湖中的礁石、树枝、小船、栈道、小桥等作为前景或者陪体

22.5.2.2 动静结合
#
  1. 动态水流
    • 拉丝

    • 定格

  2. 静态水面
    • 雾化

    • 镜面

22.6 色彩组合
#

22.6.1 山川
#

风格和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地域、地势、季节、气候等,主要有以下几种风格

22.6.1.1 素雅山水风格
#
  1. 特点
    • 低饱和、低对比
    • 色彩比较单一
    • 比较素、像掉色的感觉
22.6.1.2 浓彩山水风格
#
  1. 特点
    • 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 第一眼看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看久了会有视觉疲劳
22.6.1.3 山水画风格
#

22.6.2 湖泊
#

主要是利用环境色来渲染画面,湖的颜色不受本身的影像,

22.6.2.1 蔚蓝天空可以让水面偏蓝
#
22.6.2.2 绿植环绕可以让水面偏绿
#
22.6.2.3 日出日落时刻让水面偏黄
#

22.7 风格定调
#

22.7.1 山水画风格
#

22.7.2 青橙风格
#

22.7.3 莫兰迪风格
#

22.8 实拍讲解
#

22.8.1 案例1
#

22.8.1.1 成片
#
22.8.1.2 拍摄信息
#
  1. 机位:黄山

  2. 拍摄时带点儿逆光,可以把山体的轮廓表现出来

  3. 使用全景接片+HDR合成 补偿张数:3张 测光位置:山体/边缘 曝光偏向:-0.3档

  4. 相机参数 相机:佳能5D4 镜头:EF70-200mmF2.8 焦距:70mm 拍摄时间:7点19分 曝光模式:Av档 光圈:F8 ISO: 200 白平衡:5700k 全景接片:17张

22.8.2 案例2
#

22.8.2.1 成片
#
  1. 云海形成条件:
    • 气候湿润,空气中的水汽比较多,例如雨后
    • 植被覆盖比较多
    • 山势比较高,山中有峡谷
    • 风比较下
  2. 建议
    • 可以用软件预测云海
    • 要去景区拍摄的话,太阳出来前要到达机位,一定要早
      • 可以捕捉到,太阳升过云海所呈现出来的乳白色的云海
      • 视觉感觉比较柔和
    • 带三脚架
      • 用大光圈可能会导致画质下降,所以要用小光圈
      • 小光圈可能会导致曝光时间过长,所以要带三脚架
    • 拍云海,尤其是大量云海的时候,一定要增加曝光补偿
      • 肉眼看云海是白色的,但是相机中就是18度灰
      • 正常曝光下,拍出来的云海是灰白色的,所以要增加曝光补偿
    • 如果太阳出来之后,尽量避免顺光拍
      • 顺光会使云海层次感不明显
      • 尽量用侧光、逆光、侧逆光拍
22.8.2.2 拍摄信息
#
  1. 原片

  2. 注意事项

22.8.3 案例3
#

22.8.3.1 成片
#
  1. 一个缆车站
  2. 群山中出现一个建筑,增加趣味性
  3. 左侧是山峦的层峦叠嶂
22.8.3.2 拍摄信息
#
  1. 参数

  2. 注意事项

    • 拍摄高度决定了使用的脚架
    • 选择较高的较高拍摄机位,表现群山连绵
    • 虚实对比,使用大光圈
    • 被摄主体放在三分线交点上
    • 使用长焦的透视关系
    • 结合云景,均衡画面
    • 前景树枝,背景山体

23 实战拍摄 - 慢门海景
#

23.1 水体风光
#

  1. 小溪 瀑布 江河 湖泊 海景
  2. 海景机巧掌握了,其他水体也可以用

23.2 反例
#

23.3 高速海景(快门海景)
#

23.3.1 定义
#

  1. 通常指快门速度在1/500秒或更快的快门速度下进行拍摄水体的场景
  2. 一般还是慢门海景拍的多

23.3.2 常见场景
#

  1. 适合拍摄大场景的水体,例如:瀑布、巨浪
  2. 难点:飞溅的水花较难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较小浪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3. 需要用高速快门来定格水花的瞬间

23.4 慢门海景定义
#

  1. 通常指快门速度在1/10秒或者更慢的快门速度下进行拍摄水体的场景
  2. 快门速度一般与水流速度有关
  3. 参数上不需要纠结

23.5 前期准备
#

23.5.1 选择合适拍摄位置
#

如何将海景的美表现出来是拍摄的关键,出众的前景是基础

23.5.1.1 出众的前景
#
  1. 出众的前景可以保证拍出来的海景照片处于及格线以上

  2. 有个很好看的前景最起码不会让照片称为废片

  3. 如果确实没有出众的前景,就需要其他的方式(例如潮汐)来体现出海景的美

  4. 常见的前景:礁石、沙滩、海草、贝壳、船只、渔网、树木等

23.5.1.2 潮汐水湾
#
  1. 前景如果一般,可以找一些水湾

  2. 海浪冲击到水湾会回流,利用慢门可以拍出静谧的感觉

  3. 主要注重水流的回流状态

23.5.1.3 干净的沙滩
#
  1. 一般找到的沙滩人比较多,会对沙滩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影响(垃圾、脚印等等),需要找到干净的沙滩

  2. 浴场相对与游客来说比较安全,一般没有礁石之类的前景,不容易出片

  3. 三脚架使用机巧

    • 在沙滩上使用橡胶的脚钉,拍摄时间长了,三角架会陷入沙滩中,建议用金属的长脚钉
    • 使用金属脚钉,尽量将脚钉较深地插入沙滩中,固定好三脚架之后需要试一下三脚架的牢固性
    • 如果拍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三脚架不稳了,需要重新插入脚钉
23.5.1.4 安全的架设器材和拍摄
#
  1. 一般选择的位置都是比较危险的地方,需要注意安全

23.5.2 了解潮汐涨退时间
#

23.5.2.1 潮汐产生的原因
#

出片与潮汐的涨退有很大的关系

23.5.2.2 提前了解潮汐时间
#
  1. 半日潮:中国海岸线差不多都是每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退潮

  2. 全日潮:每天只有一次,秦皇岛

  3. 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之后的2-3天内,会发生潮差最大的一次潮汐

  4. 农历每月初八和二十三之后的2-3天内,会发成潮差最小的一次潮汐

  5. 涨潮

    • 水位高
    • 浪花冲击大
    • 适合拍海浪
    • 一般注意力不会放在前景
  6. 退潮

    • 水位低
    • 漏出海边沙滩和礁石
    • 注重前景
    • 拍回流、拉丝等效果
  7. 利用潮汐时刻合理安排拍摄时间

    • 拍礁石等岸边景物,退潮的时候去
    • 拍海浪,涨潮的时候去
  8. 注意设备防水

23.5.2.3 获取潮汐具体情况的工具
#
  1. 专业的潮汐软件:离线潮汐
  2. 专业的潮汐网站
  3. 这些工具都是预测值,存在误差

23.6 中期拍摄
#

23.6.1 如何处理反光
#

23.6.1.1 消除(增加)各种反光
#
  1. 使用cpl偏振境
    • 消除非金属的反光

      • 礁石、水面、绿植上的反光
      • 消除成90度的偏振光(对正侧光或者顶光消除效果好)
      • 其它角度偏振光消除效果不同
      • 也就是说装上cpl镜不一定能完全消除反光,而且cpl也可以添加反光效果
    • 增加云层的立体感

      海面是一望无际的,用云层添加画面元素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 强化彩虹的效果(左:未使用cpl,右:使用cpl)

      一望无际的海面加上完整的半圆彩虹也是很好看的

    • 还原真实的颜色和质感

  2. 拍海景不一定要消除反光,可以利用反光出片

23.6.2 突出海浪高度
#

23.6.2.1 采用低视角 + 长焦 拍出海浪汹涌的感觉
#
23.6.2.2 其他技巧
#
  1. 观察远处的海浪,提前预判海浪的形状和位置,提前做好拍摄准备

23.6.3 发现更多画面元素
#

23.6.3.1 利用沙滩上的贝壳、枯树枝等等
#
23.6.3.2 自备拍摄道具
#

利用各种道具,可以拍出很多有创意的海景照片

23.6.4 大量试拍作为基础
#

  1. 拍海景需要以大量拍摄作为基础

  2. 一般用高速连拍模式,结合快门线使用

    • 拍慢门也需要用连拍模式
    • 反应速度不如海浪速度
    • 任何一张海景照片都是独一无二的
    • 可以一直拍摄直到浪花退去
  3. 后期可以保留单张,也可以保留局部多张合成

  4. 海景完全是需要拍摄时间的,一个位置大约就拍几百张

  5. 用cpl也许要拍多张,消除反光的特殊情况下,多拍找平衡点

    • 左:消除了海面的反光,没有消除礁石的反光
    • 右:没有消除海面的反光,消除了礁石的反光

23.7 慢门海景拍摄结束
#

23.7.1 相机清洁工作
#

  1. 镜头和相机处于半干状态
  2. 海水具有腐蚀性,拍摄完毕后需要清洁镜头和相机
  3. 擦拭镜头和相机的表面,用 半干半湿的擦镜布(用清水打湿) 擦拭
  4. 滤镜和镜头:*脱脂* 棉球(注意是脱脂的)
    • 哈气
    • 用脱脂棉球顺着镜头的中间画圈,擦到镜头边缘(从中间向边缘,画圈)
    • 用气吹吹掉残留棉絮

23.7.2 三脚架清洁工作
#

流水冲洗

23.8 实拍讲解
#

23.8.1 案例1
#

23.8.1.1 成片
#
  1. 拉丝:

  2. 雾化:

    • 如果雾化效果不明显,可能是水体流速不够快,泡沫的状态不是很丰富
23.8.1.2 实际场景
#
23.8.1.3 拍摄信息
#
23.8.1.4 不同曝光时间
#

时间太久,海面显得就很平

23.8.2 案例2
#

23.8.2.1 成片
#
23.8.2.2 拍摄信息
#

利用GND镜试拍,最后还是选择ND镜

23.8.2.3 试拍与成片对比
#
  1. 主要还是曝光时间不同

    左侧:水流流向比较明显 右侧:水流流向不明显,拍摄时间过长,水面显得平静

  2. 原图

  3. 部分画面异常可以通过试拍得到解决

24 实战拍摄 - 古镇园林
#

24.1 国内知名目的地
#

24.1.1 tips
#

拍摄前通过了解拍摄目的地的情况,寻找自己喜欢的机位

24.1.2 古城
#

  1. 平遥古城
    • 平遥和连州每年都会有艺术展
    •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 大理古城
    • 在拍到古城的同时也可以拍到苍山
  3. 丽江古城
  4. 凤凰古城
    • 可应结合水景拍摄

24.1.3 古镇
#

  1. 乌镇
  2. 南浔
  3. 磁器口古镇

24.1.4 古村落
#

  1. 皖南古村落
  2. 婺源古村落
    • 婺源里面有一些小的村里

    • 3-9月会有晒秋民俗

24.1.5 园林
#

  1. 北方园林
    • 颐和园 地域范围广、建筑富丽堂皇
    • 避暑山庄
  2. 南方园林
    • 苏州园林
    • 上海豫园

24.1.6 胡同/弄堂
#

  1. 南锣鼓巷
  2. 上海田子坊

24.1.7 示例
#

  1. 不好的示例

24.2 古镇类拍摄
#

24.2.1 简介
#

介于古城和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

24.2.2 场景特点
#

  1. 历史痕迹明显
  2. 景区内商业化严重
  3. 热门区域游客较多
  4. 融合少数民族文化

24.2.3 特有元素
#

拍摄思路不一定局限与一种特有元素

  1. 窗棂/窗框

    • 窗户可以全打开,也可以半遮掩,具体看实际情况
    • 窗外有很多杂乱元素(游客之类的),可以开一半或者不开
  2. 牌坊

    • 位置在入口处或出口处
    • 特点是:人流量大、拍照的人比较多
    • 在走向牌坊的时候就可以考虑怎么拍
    • 可以用长焦,上方牌坊下方古镇局部,可以避开游客
  3. 古桥

    • 有桥就有水
    • 一般是拱桥
      • 拱桥设计就是下面有水,为了过船之类的,可以利用这些构图
    • 拍摄思路
      • 一般是用对称构图
      • 抓拍路人经过桥面
      • 可以等一下有没有船,拍船
      • 桥的两侧如果不是很杂乱,可以拍广视角
      • 可以将桥洞作为框架,把后面的古镇涵盖进去
  4. 灯笼

    ![](/ox-hugo/2025-02-15_21-19-25_截屏2025-02-15 21.19.23.png) 大光圈、背景虚化、背景调暗等等

  5. 水景

  6. 门环

    • 思路
      • 对称构图
      • 大光圈对焦在门环上,门内的内容虚化,一般适用用于室内环境杂乱、游客乱动
      • 门环虚,室内实,适用于室内环境比较好

24.2.4 拍摄地方特色局部
#

24.2.4.1 徽派建筑
#

![](/ox-hugo/2025-02-15_21-27-55_截屏2025-02-15 21.27.54.png) 长焦拍摄,屋檐呈现节奏韵律(建筑特色)

24.2.4.2 客家民居
#

![](/ox-hugo/2025-02-15_21-28-18_截屏2025-02-15 21.28.16.png) 广角/超广角,较低的机位,左右对称

24.2.5 实际拍摄技巧
#

24.2.5.1 利用水景
#
  1. 拍摄倒影

    ![](/ox-hugo/2025-02-15_21-31-21_截屏2025-02-15 21.31.18.png) 广角、全景接片

  2. 形成纵深感 利用桥梁来做框架

24.2.5.2 利用石板路作前景
#

好看的纹路地砖、广角、贴近地面拍

24.2.5.3 游客太多的解决办法
#
  1. 早起避开人流

  2. 寻找合适的视角:一般就是仰拍了

    ![](/ox-hugo/2025-02-15_21-43-05_截屏2025-02-15 21.43.03.png) 尽可能的举高相机

  3. 利用虚化效果 仰拍不好看但是一定要拍这个位置

  4. 利用长曝光或堆栈

24.3 园林类拍摄
#

24.3.1 场景特点
#

  1. 场景布局规整
  2. 色彩淡雅协调
  3. 精致局部小景
  4. 线条形状和谐

24.3.2 特有元素
#

  1. 亭子

    • 拍照思路
      • 利用不同的景别:亭檐、亭柱、亭子周围的景观
  2. 窗棂

  3. 植物

  4. 牌匾和拱门

    • 可以当作两种形状:方形和圆形
    • 画面的占比需要仔细考虑
      • 占比越大越突出
      • 牌匾一般放在画面的上方或者下方,一般不是重点,横画幅
      • 对联:竖画幅
      • 拱门:比较灵活,例如可以放在三分线, 圆形放在画面中的任意位置一般都不会使画面失衡
  5. 水景

    • 倒影
  6. 门环

    ![](/ox-hugo/2025-02-15_21-59-51_截屏2025-02-15 21.59.49.png) 可以利用门开形成的阴影构图

24.3.3 实际拍摄技巧
#

24.3.3.1 善于利用拱门、窗框
#
  1. 相比于古镇,园林的拱门和窗框更有特色,可以当作主体
  2. 留白的方式,但是在留白的地方加上文字或者印章之类的东西
24.3.3.2 结合草木拍
#

利用借景

结合牌匾

24.4 胡同/弄堂
#

24.4.1 场景特色
#

  1. 空间狭窄局促
  2. 生活气息浓重
  3. 场景元素杂乱

24.4.2 特有元素
#

  1. 路牌/字牌

    • 有岁月痕迹
    • 有位置信息
    • 特色的标语
  2. 墙面

  3. 静物

  4. 宠物

24.4.3 实际拍摄技巧
#

24.4.3.1 抓拍路人
#

快门1/60或者1/80可以拍出动静结合的感觉

24.4.3.2 寻找有意思的店铺
#

24.5 tips
#

24.5.1 拍出烟火气息
#

  1. 想好拍摄的主题和故事
  2. 区别开人文类照片
  3. 古镇类、街区类等领域的好照片、得奖的照片一般都有人或者动物 让古旧的场景显得有生机,所以在拍之前需要想好表现出什么主题
  4. 场景中的人或动物可以提示画面的生机,建筑等是外在,人物才是内在,也不用特别有寓意(批判、讽刺)
  5. 好照片是等出来的,等比较好的瞬间
  6. 还原本来样子就好

25 实战拍摄 - 地标建筑
#

其它建筑同样适用,城市风光的代表类型

25.1 建筑摄影
#

  1. 以建筑外观和室内环境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门类
  2. 建筑摄影涵盖在风光摄影的范畴之内
  3. 室内空间摄影更偏向商业摄影

25.2 常见风光建筑类型
#

25.2.1 古建筑
#

25.2.2 现代建筑
#

25.3 选择镜头焦段
#

  1. 16-35mm
  2. 24-70mm
  3. 70-200mm
  4. 广角镜头要避开鱼眼镜头
    • 鱼眼镜头会导致建筑变形
    • 但是鱼眼镜头可以拍出夸张的效果

25.4 建筑摄影中移轴镜头的必要性
#

专业商业建筑摄影必备的镜头

25.4.1 必要性基于建筑摄影的本质:表达空间关系
#

  1. 移轴镜头
  2. 移轴镜头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变透视关系

25.4.2 目的:保证建筑在画面中的横平竖直
#

此处的横平竖直是指建筑的垂直线条与画面边缘平行,不能有任何的倾斜、变形、扭曲等现象,除非建筑本身就是倾斜的(例如比萨斜塔)

25.4.2.1 示例
#

25.4.3 不使用移轴镜头的两种方式
#

25.4.3.1 选择合适的机位高度和距离
#
  1. 相机的高度达到平视建筑的高度
  2. 用平视的视角
25.4.3.2 后期软件进行拉伸
#
  1. 这种方法会导致画质损失,原本像素少的地方,拉伸后可能像素更低
  2. 拉伸可能导致建筑不全,也降低画质

25.4.4 使用技巧
#

  1. 移轴镜头主要有“倾角”和“偏移”两个最重要的功能,景深合成主要利用“倾角”功能,这里主要利用“偏移”功能
  2. 如果不开这两个功能的话,移轴镜头和普通镜头没有区别
25.4.4.1 偏移
#
  1. 左侧是正常情况下,上窄下宽

  2. 右侧是使用偏移功能后,上下一样宽

  3. 原理

    • 仰视:可以拍全建筑上窄下宽是正常的透视关系,近大远小,与镜头畸变无关

    • 正常:拍不全

    • 偏移:成像圈变大,像场变大

      • 将镜头向上抬升,视角也会向上抬升
      • 黄线(镜头的光轴)提升,不需要人为的抬高相机
25.4.4.2 倾角
#
  1. 景深合成中可以调整景深

  2. 小巷是倾斜的,通过调整镜头的倾角,可以获得一个全景深

  3. 沙姆定律:当被摄体平面、影像平面、镜头平面这三个面的延长面相交于一直线时,即可得到全面清晰的影像

  4. 移轴镜头发生倾斜之后,就可以满足沙姆定律

    • 左侧:八副画都在一个焦平面上,因此都是清晰的,即使开大光圈
    • 右侧:使用倾角功能后,可以实现在一个焦平面上的物体有实有虚,也是由于沙姆定律的原因
  5. 例如微观世界效果的照片也是使用移轴镜头的倾角功能拍摄的,正常镜头无法实现

25.4.4.3 旋转机构
#
  • 早期的移轴镜头没有旋转机构,只能按照指定的操作来使用移轴镜头
  • 现在的移轴镜头都有旋转机构,可以在拍摄时任意调整倾角和偏移的组合使用
25.4.4.4 所有的移轴镜头都是手动对焦(无论是官方的还是副厂的)
#

25.5 移轴镜头的实际应用
#

25.5.1 室外拍摄
#

拍摄建筑的时候,除了拍摄建筑本身,还可能拍摄地景

25.5.2 移轴接片
#

  1. 偏移功能可以让镜头向左偏和向右偏

  2. 左偏、中间、右偏三张照片合成一张接片

  3. 全景接片需要消除视差,从而让相邻的照片之间能够贴合在一起

    • 需要利用全景云台找到旋转轴
    • 移轴镜头接片也是需要消除视差的
  4. 消除视差的方式:移轴支架(大约2000左右)

    镜头的光学中心不变,让机身旋转

  5. 也可以不用移轴支架,但是画面中有近景的画,可能出现近景贴合远景有偏差,接片会有瑕疵

  6. 接片方式

    除了基础的接片方式,由于偏移镜头的结构,可以45度斜接,这种方式在拍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先回到中间位置,然后再拍下一张

  7. 接片要点

    • 根据水平仪位置确定方向水平(水平/垂直/45度)
    • 确定好相邻素材合并处的位置
    • 对焦位置、曝光水平保持一致
    • 尽可能使用小光圈
  8. 接片优势

    • 保证建筑无透视变形(移轴镜头特有优势)
    • 拍摄更广视角
    • 减少裁切,保证画质
  9. 移轴镜头的规格

    • 截至2022年的佳能移轴镜头

    • 还有就是国产的镜头

    • 佳能是移轴镜头业内的领先场商

    • 常用是17mm和24mm

25.5.3 室内拍摄
#

25.6 拍摄建筑的必备配件
#

三脚架、云台

25.7 尝试不同视角下的建筑
#

以上是严格的建筑摄影要求,除此之外可以尝试不用的方法

25.7.1 仰视
#

找大雾或者平流雾的天气,云雾挡住建筑顶部,有种建筑插入云雾的感觉

25.7.2 平视
#

  • 平视与人眼的视角一样
  • 用长焦拍摄建筑局部,防止画面显得杂乱

25.7.3 俯视
#

  • 高机位
  • 可以结合日出日落、夜景

25.8 选择合适的拍摄时间
#

25.8.1 蓝调时刻
#

25.8.2 时间合成
#

  • 建筑的灯光和蓝调时刻的天空
  • 虽然有些违和,但是美感还是很饱和的

25.9 控制曝光时间
#

25.9.1 云层拉丝
#

25.9.2 模糊车流和人流
#

25.10 实拍案例
#

25.10.1 案例一:上海武康大楼
#

25.10.1.1 成片
#
25.10.1.2 视角1
#
25.10.1.3 视角2
#

利用光轨挡住画面杂乱部分

以大量试拍为基础:

25.10.1.4 视角3
#

25.10.2 案例二:上海浦东CBD
#

25.10.2.1 成片
#
25.10.2.2 相机参数
#

26 实战拍摄 - 城市夜景
#

26.1 准备工作
#

26.1.1 使用器材
#

  1. 全画幅:抑噪比较好,暗光情况下画质更好
  2. 大光圈镜头:保证相机有充足的进光量,光圈大能够提高进光量的上限
  3. 三脚架:保证画面稳定,提供比较自由的拍摄位置
  4. 遮光罩:避免光线干扰;夜景一般不用滤镜,所以镜头的螺口是空闲的

26.1.2 拍摄时间
#

  1. 黄昏时分:蓝调时刻

    此时太阳还有余光,还有城市的灯光,拍出来的灯光比较混合

  2. 天空出现死黑

    太阳光完全消失,主要靠城市的灯光

26.1.3 相机设置
#

  1. 适当降低曝光补偿:降1/3档 ~ 1档的范围比较合适
    • 为了保证画面的亮度,不要让高光的部分溢出
    • 降低曝光补偿,车灯拉丝、光绘等比较明显
  2. 自定义白平衡
    • 人工光的光源颜色比较复杂,用自定义白平衡可以控制画面是自己想要的色温
    • 而太阳光就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光源,白天拍摄是尽量还原物体本来的颜色
    • 夜景拍摄灯光更加艳丽、丰富多彩,需要用白平衡控制颜色氛围的营造
    • 5000K ~ 5200K比较适合
    • 但是对于白平衡,拍摄RAW格式的话,后期可以调整
    • 不建议用自动,相机自动设置的效果可能会暗淡,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
  3. 打开参考线或水平仪
    • 对于微单来说,在取景器看和屏幕看都一样,但是对于单反来说,取景器看和屏幕看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单反的话尽量用屏幕看
    • 微单没有取景器,那个取景器其实是一块尺寸比较小的屏幕,所以微单的取景器和屏幕看是一样的
  4. 开启手动对焦
    • 有时候会发现快门按不下去,有拉风箱的声音,因为这个地方画面太暗,相机无法对焦,所以需要手动对焦
    • 可以在屏幕上,用放大镜来判断是否对焦准确

26.2 拍摄元素
#

26.2.1 车流拉线
#

26.2.1.1 拍摄位置
#
  1. 优先选择高处

    • 有时候平视拍摄(在路边)没有拍出纵深感,而在高处拍摄,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拍出纵深感
    • 在高处拍摄视角更好
    • 过街天桥、高架桥、楼顶等
  2. 其次也可选择独特的角度:路口/路边/安全岛等等

    • 一般不要在路边拍,有些情况在路边拍也是可以的

      • 曲线
      • 高低落差
      • 线条比较优美
    • 安全岛:斑马线中间有的地方会有安全岛

    • 这些位置离车流更近

    • 用广角镜头拍摄,让画面边缘畸变更加明显,画面更有冲击力

26.2.1.2 曝光时间
#
  1. 车辆太多太少都不好 早晚高峰车流量大,容易堵车,拍出的拉丝不连贯

  2. 曝光时间长与短:曝光时间过多过少都会导致拉丝效果不好

  3. 什么是好的车流拉线

    • 拉线完整,没有间断

    • 拉线均匀,聚散合适

      • 出现居中汇聚的情况会导致画面线条过曝
      • 画面中间曝光大约2 min
      • 但是可以通过相机的设置来解决 小光圈:减小进光量,增加曝光时间,曝光总长增加之后,就可以保证每个车道都会有车经过
  4. 避免直来直去的线条,形成S型或者曲线

    • 最好是S型
26.2.1.3 结合不同的拍摄技巧
#
  1. 结合多重曝光

    虚焦拍出灯源的光晕效果,与车流拉丝结合

  2. 结合星芒效果

    只要用小光圈就可以拍出点光源的星芒效果

26.2.2 烟花
#

26.2.2.1 相机参数
#
  1. 光圈:
    • 在F5.6、F6.3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光圈
  2. 快门速度:
    • 一般没有确切的时间,一般设置为B门,手动控制
    • 听到声音就按下快门,然后手动控制松快门的时间
    • 前一个烟花会产生烟雾,要等烟雾散去之后再拍摄
  3. 不建议用自拍延时
  4. ISO:800左右,850、1500、2000都可以
  5. 对焦:
    • 手动对焦,对焦到无限远
    • 也可以对焦到远处的建筑物
26.2.2.2 其他注意事项
#
  1. 需要进行试拍,适当留出余量来裁剪画面
  2. 机位不建议选择离烟花很近的位置

26.2.3 建筑
#

26.2.3.1 杂乱的街道
#

利用一些方法来遮挡住建筑底部杂乱的人流、车流等等 贴近建筑,利用车辆线条来遮挡建筑底部的杂乱部分,同时也能利用车辆线条来进行引导线构图,将画面引向建筑

26.2.3.2 结合月亮
#

有设计感、未来感的建筑,结合月亮,可以拍出一些有趣的画面

26.2.3.3 拍摄倒影
#
26.2.3.4 利用道具
#

利用透明的雨伞,大光圈可以拍出雨滴、背景模糊的效果

26.3 案例
#

26.3.1 案例1:车流拉线
#

26.3.1.1 效果图
#
26.3.1.2 下午踩点尝试各种取景构图
#

第一张:天空大面积留白,建筑放在画面左侧,车流不太突出 第二张:比较突出,但是两边建筑对画面影响较小,不太均匀 第三张:直接减去两边的建筑,有点过于表现车流拉丝,短时间看效果不错,但是长时间看会觉得画面单调,目的太突出

26.3.1.3 相机参数
#
26.3.1.4 两张效果图,效果都不好
#

左边车流不连贯、右侧车流太连贯,效果都不好

26.3.1.5 左边堆栈合成、右边单张长曝光直出
#

左侧拍摄的时间点正好将远处的建筑的线条表现的很好,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对比也很好,而且冷暖对比,突出建筑方正的感觉,堆栈合成拍摄的是云层拖影

26.3.1.6 可优化的地方
#

在上面的基础上,要是想效果更好,可以等天空留白处出现比较好看的云或者建筑有一些灯光秀的时候拍摄

26.3.2 案例2
#

26.3.2.1 相机参数
#

拍摄的目的:找到一个位置,拍出东方明珠的灯光,同时底下的车流比较连贯

选择桥下机位的原因:使用超广角镜头,想让高架桥的畸变更加明显,画面更有冲击力;当时天气阴天,桥下可以遮雨

当时的机位是几乎贴着地面拍的,利用三脚架仰拍

26.3.2.2 效果不好的照片
#
  1. 不连贯的线条

  2. 不同视角对比

    左侧的照片是想让左侧东方明珠和右侧中国平安的大厦形成左右对称对比

27 实战拍摄 - 星空夜景
#

27.1 天文摄影
#

星空摄影的专业名词是天文摄影,主要分两大类:深空摄影和星野摄影

27.1.1 深空摄影(不适合普通人)
#

27.1.1.1 概念
#

主要的拍摄对象是深空中的星系、星云、星团等天体

27.1.1.2 拍摄门槛高
#
  1. 一般比较专业,需要庞大的准备 专业、职业的深空摄影师是专业机构(航天局)的摄影师,一般人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民用的相机也可以拍摄出这种画面,但是效果与专业的差太多。
  2. 可以将民用相机进行改装,但是这种改装是不可逆的,改装完的设备就无法再拍其他的风光了
    • 想要拍摄到如上图中的效果,起码需要几万块钱
    • 除了改装相机,还需要其他装备或团队

27.1.2 星野摄影
#

27.1.2.1 概念
#

指拍摄带有不同前景而背景是星空或星轨作为远景

27.1.2.2 四个注意点
#
  1. 天气
    • 晴朗无云的天气
    • 最需要关注的是 云量信息 ,最好是晴朗无云,少云勉强也可以
    • 云量信息可以在App上找到,可以通过云的流向来预判自己选择的位置是否可以
      • 莉景天气
    • 尽量选择一个缺月的天气 ,月亮的光会对星星的光有影响
  2. 时间
    • 北半球合适时间:4-10月份、优先选择农历初一前后 每年4-10月份最合适,其中夏季最佳 (北半球)农历初一前后星星的可见度最高
    • 具体时间
      • 拍摄时间大概在夜晚9点到凌晨3
      • 拍星空基本上拍到凌晨三四点就可以结束了,拍银河基本上拍到凌晨12点左右
      • 凌晨12点左右适合拍摄银河:11点半或12点半银河就开始显现了,也不会升到最高处 要保证11点-12点或者12点-1点在机位上开始准备拍摄了
  3. 拍摄地点
    • 远离光污染:泛白、雾蒙蒙、有各种杂光等等

    • 杂光也会导致画面曝光不均匀

    • 拍星星的话,月亮的光也是光污染

    • 合适的拍摄地点

      • 城市郊区、山区乡村、其他无人区

相关文章

蚂蚁风光后期学习笔记
34 分钟
摄影 笔记 风光 蚂蚁摄影
实拍成功和失败案例
6 分钟
摄影 笔记 风光
短篇教程笔记(人像篇)
1 分钟
摄影 笔记 人像
摄影ideas(人像篇)
2 分钟
摄影 人像 Idea
用Emacs和Hugo打造完美博客
5 分钟
Hugo 教程 Emacs Hugo